近日有关部门印发了《长三角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试行)》(以下简称《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对动态监测长三角区域教育现代化进程、评估一市三省教育服务贡献水平、引导各级各类学校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教育发展面临着新阶段、新格局,适应和服务国家战略已成为长三角区域教育发展的历史担当与新时代的使命,引导和提升教育服务贡献能力水平已经成为长三角区域教育现代化实现的重要内容。《指标体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长三角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为核心,积极应对新形势、新变化,创新评估监测理念,完善监测内容,紧紧抓住教育服务贡献水平提升这一评价关键,坚持服务国家战略的正确导向,体现了长三角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指标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了人才培养与供给的适应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人才培养是否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直接关系到能否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指标体系》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通过监测长三角区域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水平、普通高校学科或技能竞赛成绩,评估长三角区域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情况,引导长三角区域教育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从而构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指标体系》立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体现了教育的创新服务基础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要立足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形成点线面结合、东中西呼应的教育发展空间格局,提升教育服务区域发展战略水平。”《指标体系》进一步突出创新与服务基础能力,更加注重考察普通高校科技创新基础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程度、关键核心基础和前沿共性问题研究贡献度以及教育对国际人才和企业的综合服务水平,有利于引导长三角区域高校更加关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提升科技创新质量和贡献为核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快构建长三角区域高质量科技创新体系,为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出贡献。
《指标体系》抓住人才强国战略,体现了教育优化人力资源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生力量。《指标体系》进一步关注长三角区域国民素质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通过监测长三角区域新增劳动力中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以及公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引导长三角区域从人力资源增量增长、存量优化提升两个方面实现“双轮驱动”,满足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对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新要求,为国家“十四五”期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目标的实现作出贡献,做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指标体系》突出人民满意的价值导向,体现了教育现代化的人民立场。《指标体系》进一步聚焦人民群众所急所需所盼,通过评估长三角区域“入园难”“入园贵”破解情况、义务教育学校择校及学区房治理情况、升学率导向纠正情况、缩小公办学校之间办学差距和课后服务成效,以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保障情况,引导长三角区域教育锚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根本目标,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作者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