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
周跃良
通过富有我省特色的“提升工程”方案的研制和全面实施,各地积累了丰富的“互联网+”教师培训经验,为推动未来我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制度和培训模式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构建了适合浙江需要的“提升工程”培训课程体系
教育部推出的“提升工程”课程开发指南具有兜底性质,与我省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着比较大的差异,而且我省教师培训体系也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因此我省专门开发了尽可能适合我省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实际需要的“提升工程”课程开发指南,提出了综合课程、专题课程和支持性课程的分类体系,这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整个课程开发指南建立了贯穿全程的实践应用体系,使培训机构能以“任务驱动”“问题导向”原则开发课程内容,为使教师培训过程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目的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创建了富有浙江特色的“提升工程”培训实施模式
我省对“提升工程”的培训模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提出了具有创新意义的“校本研修为基础、网络服务为支撑”培训模式。该模式建立起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校本研修和课堂教学实践的管理体系,重新界定了网络培训机构在“提升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即他们不仅是网络培训的提供者,也是为网络学习、校本研修和课堂教学实践等各项学习活动的服务提供者,促使培训课程与学科教学实际需求相结合、与课堂教学应用相结合。新的培训模式的广泛使用不仅提高了培训机构对混合式培训的深入理解,也是学校和教师对混合式培训的机制、优势等有了很好的认识,为我省今后基于“互联网+”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模式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全面实施了适应培训规律的“提升工程”能力测评
根据教育部要求,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主要采取教师网上自测和基于证据的评价方式,包括诊断性测评、过程性测评、发展性测评三个部分,浙江可能是最为彻底并自主开发测评工具的省份。诊断性测评基于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学习意愿及所在学校的环境三个方面进行,能有效指导教师选择合适的课程,使培训具备的真正意义的分层分类;过程性测评由各培训机构根据省工程办质量监测和管理要求组织实施,主要对学员完成情况进行实时检测并对培训目标达成程度进行评价;发展性测评由全省统一组织、参训教师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或培训机构负责组织实施,根据测评结果出具个人发展性测评诊断报告和区县发展性测评报告,为每一位教师和各个区县今后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明确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发展重点。
探索了适应培训特性的“提升工程”质量监控体系
我省专门为“提升工程”的实施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浙江省教师教育质量监控中心不仅负责制定了专门的测评工具,还负责组织全省统一的发展性测评工作,督促县级培训管理机构积极参与培训管理和测评工作。监控中心特别开发了“提升工程”质量监控平台以实现对培训过程进行全程实时监控。主要的措施包括对线上过程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对线下研修现场实施随机抽查、对各个培训机构的培训档案进行不定期抽查、监测结果及时通报等。这些措施有效抑制了参与各方可能出现的“偷工减料”现象,实现了培训机构和培训项目的优胜劣汰,确保了“提升工程”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