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县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
罗小英
3~4岁的幼儿正处在涂鸦期,他们喜欢涂涂画画并乐在其中。但是,很多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反而对绘画望而生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在艺术教育中“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作的快乐”。所以,教师应根据小班幼儿身心特点,采用小班幼儿喜欢的方式引导画画。小班幼儿爱听故事,故事对他们有不可抵挡的吸引力。笔者利用幼儿爱听故事的天性,在绘画教学中巧妙运用故事来创设情境,激发幼儿绘画兴趣,提高幼儿的艺术表现能力与创造力。
一、小班幼儿绘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成因
1.教学内容与生活经验有距离。教师往往采用的是拿来主义,未对原教材进行取舍和分析,没能很好地建立教材与幼儿已有经验之间的联系,导致孩子因理解困难造成“不会画”。
2.过于注重技能指导而忽视情感体验。在绘画教学中教师过于追求作业效果,希望教什么孩子就画什么。对幼儿作画动机缺乏了解,忽略幼儿画中的故事和作品中的情感表达,让儿童画失去了独有的稚嫩、率真和纯情。
3.评价方式枯燥单一,难以激发潜能。教师评价重画面效果,以“画得像不像”“颜色涂得好不好”等简单评价为主。为了追求所谓的“画得好”,幼儿失去了自我表现与创造的乐趣和激情。
二、故事情境教学特征
故事情境教学法是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导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充分满足幼儿表达的愿望,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
1.趣味性:巧妙地把教学内容编成故事,让精彩的故事承载教学的信息,使教材变得丰富、生动起来。小班幼儿天生爱听故事,当幼儿身处在故事情境中,就直接与教学的内容建立了情感联系,甚至可以直接与之对话,这样的教学自然会妙趣横生,乐趣无穷。
2.形象性:故事使原本静态的教学内容有了生命,塑造的形象让幼儿觉得生动有趣,故事情境语言更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这种形象性的表达是苍白的讲解无法比拟的。特别是故事情境中图片的辅助运用,使绘画内容得以多角度呈现,幼儿感知更充分,积累的经验更丰富,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3.连贯性:故事情境教学将故事贯穿于整个活动中,使导入、创作、指导、评价等几个基本环节串联起来,让幼儿始终处于有趣的语言情境之中。
三、故事情境在小班绘画教学中的运用
1.创设情境,以情激趣
在小班绘画活动中,笔者利用故事创设情境,将目标用故事“包装”隐含在情境之中,在故事的引导下,幼儿“身在境中”,产生画画的冲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例如将单调的色彩练习活动创设在故事《神奇的色彩女王》情境中,蓝色是轻柔的(轻轻涂),红色“很热烈变成马带着女王飞跑”(用力涂),黄色“很明亮但固执地和女王(红色)吵架”,蓝色“来劝架”,大家混在一起变成灰色……在故事情境中作画的幼儿,会发现使用不同力度,颜色浓淡会发生变化;多种颜色混在一起,色相会发生变化……种种变化带来的惊喜深深地吸引着他们。
2.借助情境,支持表现
故事角色唤醒经验。陈鹤琴先生说:“幼小儿童是富于想象的,但想象的根据是经验,没有经验就没有想象。”小班幼儿的想象具体而形象,笔者会以故事中角色的身份,调动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将要求融入情境中适时提出来,以增强表现力。如画“小兔家的围栏”时,看到有的孩子线条虚浮,有的孩子线条之间间隔太大,“兔妈妈”会适时提醒:“做围栏的木头要直一些,粗一些,用力地‘种’下去才会牢固哦。”“木头‘种’得密密的,不能有太大的缝,不要让大灰狼钻进来噢。”幼儿听了“用力”两字,基本都能画出直直的短线来,还会有意识地把线条画得密一些。情境中教师以角色身份带情感色彩提出一些建议,幼儿更容易接受,作品也会有更生动的表现。
故事画面引发思考。小班幼儿开始作画时基本没有比例、构图的概念,因此教师经常要提醒孩子“画得大一些”“要和别人不一样”“用不一样的颜色画”等,这类提示破坏幼儿作画的心境而且收效甚微。但利用故事画面中的提示能帮助幼儿关注并调整画面的布局。“香喷喷的面包”这一绘画活动源自故事《乌鸦面包店》。“我们的小面包师想要做出什么样的面包呢?”“除了黄灿灿的,还会有什么颜色?”……教师的引导让幼儿关注到各种各样的黄灿灿的面包,长的、圆的、方的、不规则的……在语言和画面直观的支持下,在情境中作画的幼儿会自发地借鉴与想象,表现的能力也会逐渐提高。
故事情节丰富想象。小班幼儿虽然想象丰富,但很少会主动添画来丰富画面。如果教师提供范例或提醒幼儿添画什么,背景会大同小异,缺乏创造性。而故事情节本来就很有画面感,以充满画面感的故事情节来引导幼儿,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会得到更好的发挥。在“可爱的小鸡”绘画活动中,故事中小鸡们郊游的情节、场景都在不断变化,笔者以情境语言提问引导想象其他情节——“小鸡还会去哪里玩?”“小鸡在干什么?”“还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在教师点拨之下,幼儿作品的画面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有的画两只小鸡在一起说悄悄话;有的在地上添画几条线说小鸡在吃虫;阿宝在小鸡旁边画了一片云朵状,说:“老师,我的小鸡飞到天上去了。”可见,借助情节指导幼儿,幼儿思维会更活跃,想象更为新颖丰富,常会有令人惊喜的画面出现。
教师运用故事情境巧妙引导,让幼儿的创造力得以激发与施展,他们在情境中无拘无束地“画我的想法”,宽松的氛围会让他们体验到随心而画的乐趣,随之而产生的是“我会画”的自豪感,获得成功和满足。画画真正成了幼儿自我表达的需求活动。
3.利用情境,评价分享
幼儿作品完成后,教师根据情境教学中相应的角色和情境进行作品的评价,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绘画活动带来的快乐。如在“小猴的礼物”活动中,教师以故事角色身份接受和肯定幼儿作品,不着痕迹地让幼儿获得成功感,如“苹果有红的、黄的、绿的,看着真好吃!”同时有意识引导幼儿参与评价分享成果,如“你给小猴画的苹果是怎样的”等,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故事情境评价再次提升幼儿参与的兴趣、拓展了他们的想象,提高审美创造能力。有时活动结束了,幼儿会自发地涌到教师的跟前,把刚才想说而未能有机会表达的感受倾诉出来,产生“我还想画”“我还能画”的良好效应,使绘画教学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4.延伸情境,延续激情
当幼儿意犹未尽之时,也是激励他们提升绘画兴趣的良好时机。教师要通过情境的延伸,给幼儿提供再创作的机会。如幼儿画了“小兔家的围栏”后,笔者把情境延伸到“××的围栏”;也可以在活动区提供材料,让幼儿自由创作体验乐趣;还可以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体验画故事、编故事的乐趣。情境延伸让幼儿在“情”“技”“趣”等方面得到满足和锻炼,延续了幼儿“我爱画”的激情。
四、故事情境教学反思
故事情境教学有效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体验了美术活动的乐趣,让孩子爱上画画。但是,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故事不能太长。情境创设主要激发绘画兴趣,重点把握与绘画有关的部分即可。
2.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
3.活动中教师的引导语始终要情境化。要使幼儿融入情境中,让“身”与“境”相接而“情”生。
4.情境中的评价以幼儿自主表达、交流的方式为主。教师评价语要具体明确有指向性,避免空洞的溢美之词。
故事情境教学在小班美术活动中取得良好效果,它同样适用于其他的各领域的教学。只要站在幼儿的角度观察事物,充分利用故事情境引导学习,将艺术的直观与生动的语言结合起来创设情境,就能够达到“施教之巧,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