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提升专业建设能力 打造高质量发展模式

网友投稿  2022-04-01 00:00:00  互联网

学校图书馆 大学生文体活动中心

    河南城建学院以“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举办“专业建设能力”专题研讨班,全校52个专业的系主任共同谋划专业建设能力提升,探索形成了“12345”专业高质量发展模式,促进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升级。

锚定“一个目标”

夯实应用型人才培养基础

    学校紧紧锚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完成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制定应用型课程建设标准、应用型教材建设标准、课程思政建设指南,引导学生走向企业厂房、工程一线,不断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推进OBE理念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过程和考核评价中落地生根,实现了课程内容设计与一线工作岗位要求的紧密结合。学校构建了专业内外要素联动融贯的发展框架,为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筑基蓄能。

做好“两个对接”

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一是对接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在“专业建设能力”专题研讨中,学校参会人员以行业产业需求为导向,提出了很多具体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在这些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修订了《专业建设能力提升实施方案》。在《专业建设能力提升实施方案》中,传统的城建类专业融合了新工科建设要求,非城建类专业融入了城建类专业元素,增加了建设行业对新技术的要求,进一步彰显了城建类专业特色,为培养行业产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作为推动平顶山市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学校各二级学院坚持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向同行、同频共振,主动对接平顶山市“一主两优四新多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设置能源与动力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等专业,提升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契合度和适应力。

做实“三个优化”

挖潜赋能应用型管理体系

    一是优化专业结构。学校深化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总量控制、交叉融合、提升质量、彰显特色”的原则,通过挖潜赋能,构建了一个结构合理、城建特色鲜明的专业结构体系。深化存量整合。停招或撤销了脱离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建立了与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停招了劳动与社会保障、生物技术等本科专业。强化提质增效。落实新工科建设要求,树立“立德树人、大工程观、融合发展”的新理念,重塑专业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推动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加快增量创新。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和未来尖端领域专业,新申报了智能建造、工程审计两个本科专业,推动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改造升级城建类新工科专业。主动对接产业发展需求,有序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推进申报生态环境工程技术、机器人技术两个职业教育本科专业。做特专业集群建设。紧密对接河南省、平顶山市的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构建了对接建筑行业上下游全产业链的“规划与建筑设计”“工程建造”“市政与生态环境”“工程管理与服务”“智慧城市”5个城建特色专业集群和对接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地方的“智能电气与新能源”“新材料与生物化工”两个专业集群,形成了专业交叉融合、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二是优化教学管理体系。学校深化教学“放管服”改革,构建了纵横相连、协同融合的教学管理“三维系统”,即时间层次系统、纵向管理系统和横向协同系统。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着眼专业内涵发展,构建以学分制运行为核心的教学管理体系。如跨学科专业的选课制、支撑学生成长的学业导师制、保障学生创新创业的弹性学制等。在时间层次系统上,纵深优化教学规划计划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构建了课程建设与社会服务融合贯通的机制,如大数据应用开发课程和河南省城乡规划大数据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项目相结合;水资源使用与保护课程和城市水环境调查相结合;城乡规划课程与平顶山市实用性村庄规划相结合等。在纵向管理系统上,实现了“校—院—系”三级管理体系下的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在横向协同系统上,形成了教务、学生、团委、招生等部门协同的学生过程性评价、增值性评价联动运行体系。

    三是优化质量评价体系。学校从“专业质量标准、专业质量生成、专业质量监控”三个维度优化专业质量评价体系。首先,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学校逐一研究、确定专业质量标准纲要中的主要指标和主要内容;其次,落实专业质量生成过程中的执行项目、监控项目、执行责任清单,由二级学院制定专业的具体质量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最后,根据专业质量生成过程内容,制定和完善专业建设工作规范、技术规范,形成学校专业建设支持性文件库,构建“一专一策”的专业质量评价体系。

实现“四个融合”

夯实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产教融合。学校将产教融合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线,建设了产业技术发展研究院、河南省城乡规划大数据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尼龙产业技术学院、BIM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服务平台。如土木工程专业构架了“3+1”和“工程医师班”试点,构建校企“双主体—多平台”的专业发展模式。工程管理专业与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分别合作打造了“一建专班”“七局专班”两个创新实验专班,形成了“双导师”联合指导实践的新型学徒制。

    二是科教融合。学校面向新型城镇化、建筑业转型升级、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开展城市体检、实用性村庄规划、湿地监测等前沿科技攻关,形成一批标志性、代表性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成果,推动学科前沿知识融入教学实践,提升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等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美誉度。

    三是专创融合。学校以创新创业竞赛为载体,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建设深度融合。近三年,在“互联网+”“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以及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中荣获国家和省级奖励1700多项。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建设全过程,制定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发展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以能力素质拓展“第二张成绩单”为牵引,对大学生创新活动、创业实践、论文发表、获得专利等进行量化评价,并积极内化于专业建设质量体系中。

    四是理实融合。学校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比重。2021年版人才培养方案中,理工类专业实践教学比重在35%以上,文科类专业实践教学比重在30%以上。强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智慧教学能力的建设,通过“学、研、创”的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实践能力。在课程思政的基础上,建立实践环节课程思政案例库,推动专业思政建设。

依托“五个抓手”

提能力转作风促内涵发展

    抓专业建设。一方面,抓专业认证(评估)。学校贯彻落实OBE教育理念,抓早抓实抓好专业认证(评估)工作,推动专业认证(评估)成为专业建设的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先后共有7个专业通过专业认证(评估)。其中,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工程管理等5个专业通过国家高等教育专业评估,测绘工程、土木工程两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另一方面,抓一流专业建设。在专业认证(评估)的基础上,学校一流专业建设成绩喜人。作为新升本院校,学校在专业招生层次上提前实现了跃层升级,一本专业招生规模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土木工程、工程造价、城乡规划等11个本科专业获批为省内一本招生专业。学校现已获批交通工程、工程管理、土木工程等15个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重点遴选培育6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力争在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上实现突破。

    抓优质课程建设。学校明晰优质课程建设目标,以“城建+”模式凝练课程特色,形成了课程建设、课程思政与课程改革“三元融贯”的建设思路,依托专业集群和一本专业,构建了“学在城建”网络学习平台,现已上线课程1000余门;利用“超星尔雅”学习平台开设网络通识课程138门;获批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7门、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29门、河南省本科教育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优秀课程18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4项;建设校级在线开放课程100门、校级网络课程与校企合作共建课程292门。

    抓“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形成“双师双能型”教师培训新体系。学校建立全年不断线的工程实践培训机制。每年暑期,学校集中组织教师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工程实践培训。建立新教师入职培训制度,探索将行业企业从业经历作为教育教学能力认定的必备条件。另一方面,深化“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制度。学校探索“双师双能型”教师分级、分类认定制度,将兼职教师、企业导师纳入“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体系,建立兼职教师、企业导师资源库,不断壮大“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抓“系主任说专业”竞赛。学校为全面提升系主任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能力与素质,交流OBE理念在专业层面和课程层面的实施问题,组织“系主任说专业”竞赛活动,推进全校系主任晒专业特色、晒专业成绩、晒专业规划,加速“专业+城建”生态的形成,着力提能力、转作风、促专业高质量发展。

    抓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出台《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年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课堂教学秩序专项整顿活动方案》,召开“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年专项行动”启动会,统筹组织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专任教师说课达标活动、应用型课程及教材立项建设、课堂教学秩序专项整顿等九大专项行动,着力提升任课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刘建华 鲁春阳)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2-04-05/xw_5984.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