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咀嚼”乡村教师梁俊和“他”的《苔》
□张玉菲
春节期间,清代诗人袁枚的一首孤独了300年的20字小诗《苔》,被乡村教师梁俊和山里的孩子小梁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重新唤醒。孩子朴质无华的天籁之声,唱哭了在场嘉宾,也让亿万中国人都在这一刻被感动。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梁俊就是想通过这首诗,告诉山里的孩子们“我们即使拥有的不是最多,但依然可以像牡丹花一样绽放,不要小看了自己”。希望的种子,就这样种在了每一个孩子的心里,在他们的生命中开了花。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说的那样,“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我们身边有千千万万普通人,我们亦是千千万万普通人中的一员。我们不妨将这首小诗中带来的人生思考教给自己的学生们,教会他们如何具备一个普通人应有的品质。
不畏“白日不到处”的困苦
北宋哲学家张载曾在《西铭》中说过:“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也就是说,贫穷卑贱和令人忧伤的客观条件,其实可以磨炼人的意志,用来帮助你达到成功。后来它演变为成语“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习总书记曾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用这8个字深情回望80年前那段苦难辉煌的壮阔进程。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面对困苦,我们需要的是智慧与坚强。我们可能没有阳光的施舍,没有环境的优越,没有命运的垂青,但我们却能如“疾风知劲草”,如“野火烧不尽”,如“石缝间的生命”。我们应该用丰富多彩的中国故事告诉学生,不管身处怎样的境遇,都要有面对困难挫折的勇气和执著,在“白日不到处”坚守自己的梦想。
拥有“青春恰自来”的自信
“白日不到处”,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这青春从何而来?正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藓自己创造出来的。
北京大学保安甘相伟,不屈服命运安排,在苦境里逆生,考上北大中文系;清华大学“馒头哥”张立勇因家贫辍学,却借助在清华园食堂打工的空隙,苦练英语,自学成材……从数据看,北大保安自学深造考取高等学历并非个案,而成了一种集体现象。20年来,北大保安队先后有500余名保安考学深造,有的考取本科学历,有的考上研究生,甚至有的毕业后当上了大学老师。
萧伯纳曾说:“乐观自信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自信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执着,自信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肯定,自信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英国心理学家哈德菲尔德曾说:“人在自信的情况下,可以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到500%以上。”“你若盛开,清风自来”,我们教导学生以乐观的心态撑起人生高度,激发潜能,让自信成为一生的底色。
(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