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莉萍
从第一次看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征求意见稿并把意见反馈给课标组,3年来,胡勤带领着省高中语文学科基地培育学校的教师们随着新课标征求意见稿每一稿的发出,不断深入研究,力图让新课标“乘上”我省新高中课程改革的“高铁”。
一边是国家权威确定的课程和标准,一边是按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构建有自己想象力、设计能力的课程,“如何融为一体?”作为全省高中语文教师的领路人、省教育厅教研室高中语文教研员胡勤倍感压力“山大”。
“其实,语文课程自身即媒介。”在不久前省特级教师协会专门召开的胡勤教育思想成果研讨会上,胡勤这样阐释他的语文认识论,语文课程承载着诱发学习者追求学科知识、文化意义和社会思考的“生化”元素,沟通了主体双方,“教师和学生由此转为平等的‘对话关系’!”
新课标的“后现代”研究
“新课标围绕核心素养重组了语文课程资源,设计了18个学习任务群,构建了一个宏大而更完整的语文课程体系。”胡勤认为,新课标以语言与思维能力培养为基础,涉及革命传统、现当代文化、跨媒介、社会交往、文学审美、思辨等方方面面。
“语言思维是语文学科所独有的,更是语文核心要素的基础。”胡勤告诉记者,新课标对任务群教学不只提出目标和建议,还清晰地描述了学业质量水平,“如提出的‘自主建构语文知识’‘整合成有结构的系统’等,对高中生来说就是非常高的要求了”。
胡勤还发现,同样的“思维发展”要求,在新课标中其内涵有了较大的提升和补充。除了“直觉与顿悟”“联想与想象”,过去教学中常用的概念还有“演绎”“归纳”“归谬”“类比”“比喻”等,新课标中还增加“批判与发现”“思辨”等词语。在解释其内涵时,新课标还纳入了“实证”等方法性的概念。“这意味着我们的教学将会依据新课标从接受为主的教学传统,进一步转向启发学生自主进行实证、判断,进而分辨文本的事实与观点。”胡勤说。
18个语文学习任务群,分解在高中语文课程的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中。“比如可以以语文必修学习任务群来分析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增减了什么,将会产生哪些变化。”必修学习任务群由“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等7个任务群构成。胡勤介绍,从学习内容看,增加“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4个学习任务,“这4个任务群对师生来说,是新的挑战”。
“只要学生活动了,比如读了书、写了作文、上台表演了,他就能够获得知识提升能力。但我们认为仅仅让学生体验经历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认识到为什么。一旦思考为什么就需要跟进知识。这个时候,有没有值得高中生学习的核心知识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这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做好补充工作。”在年前举行的省高中语文“疑难问题解决”专题研讨会上,胡勤分享了新课标在试点实践中的思考。
实际上,对于新课标的试点实践与业务研讨,近两年来,成果也颇丰。
“阅读的碎片化,导致了思考的肤浅化和思维的僵硬化。我们必须帮助学生多点质疑批判,学会与心灵进行深层对话,建立自己的思维序。” 在探索和实践中,省高中语文学科基地培育学校、台州中学语文教师洪方煜试着带领学生建立自己的思维序。
“如何达成论述文写作的思考路径”“散文教学的语言建构与思维发展”“做独立的思考者”……在先行教师们不断实践的背后,是强大的理论支撑。2016年,胡勤发表的《议论文语体新认识》,成为当年国内高中语文界广受关注和好评的学术论文。他论文中的6个标准在这两年已经成为浙江省高考语文阅卷的主要标准之一。
“对作家的观点不要求只是顺从,不同意不仅可以,而且应该鼓励,只要考生能够自圆其说,就是好文章。一定意义上,我们更应该鼓励考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多次参加高考语文阅卷的语文教师汪啸波说。
媒介的两端站着师与生
“与其说我们一直在寻找、构建现代语文知识的家园,不如说我们是在寻找、构建自己作为语文教师的归属。”胡勤在他的专著《语文认识论》中这样写道:“如今我们正航行在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浪潮中,这次改革处在我国对外开放、西方多元文化和我国传统文化大碰撞的新时代,各种思想所激起的对话、批判,如风起云涌、惊涛骇浪。”
这样的惊涛骇浪中,教师该如何自处?
“语文课程就是达成学习目标(新课标)的媒介,认知这一点,作为中间体的媒介联系着的主体双方才能由矛盾对立转为平等的‘对话关系’。”胡勤认为,如此,语文课程才能摆脱权威经验或学生经验的控制。
课程资源不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而是思考的载体,是激活学生经验、沟通学生和他者的媒介。这样的思考让胡勤对一种延续数十年的语文课堂文化“如鲠在喉”。“我们听到的语文课上,几乎没有教师会说自己引用的某某权威的话出自什么出版物。显然,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引用的一定是真的吗?’这种课堂文化,传承的是口述文化的传统,与当今印刷出版时代的文化是相背离的,也不利于学生独自与课程对话、与更为广袤的‘大语文’对话。”
“那媒介课程应该怎么办?胡勤老师总结的七项原则,对我们在新课标下实现高中语文课改很有启发。”宁波市高中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褚树荣坦言。
如今,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开始尝试着在自己的课堂上设置有意义冲突的话题,师生、学生之间进行平等对话式的讨论,共同分享观点,鼓励批判性思维,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但要真正做到有效设计学习资源,需要教师有更加渊深和宽博的知识和视域。”胡勤认为,有效设计学习资源才是一个使理想课堂变为现实的过程。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中,重点难点在于自媒体的识别与传播素养。胡勤认为教师需要阅读一些媒介专业著作,如施拉姆的《传播学概论》、麦克卢汉的《论人的延伸》、李普曼的《舆论学》乃至凯文·凯利理论等。“教师只有有一定的积累,才能在教学中通过案例分析来提高学生的媒介识别和运用能力。”在胡勤眼中,语文教师必须提供教材之外的其他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学会寻找自己的学习资源,并养成寻找学习资源的习惯。
“胡勤先生认为‘教师可以对学生学习提供帮助、引导和启发,但是无法指导学生的认知。’这个话说得太好了,学生自己内在的裂变、爆炸才是重要的。”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王尚文由衷赞叹。
“你们更愿意用哪种分梨方式所传达的智慧来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一节主题为“做独立的思考者”的课堂上,衢州二中语文教师白龙飞在层层引导,传授质疑方法和表达技巧后,不断询问着学生们的思维路径。
“我在学习‘问’你,‘了解’你。你们也要对老师有点耐心,鼓励鼓励我吧!”这是白龙飞对学生们的真情告白。
编者按:1月16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有关情况。260多位专家历时4年完成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4门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版,将于2018年秋季开始执行。
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的新课程标准出台后,各学科标准到底有哪些主要变化?学科核心素养该如何实现?教师又该如何将要求具体落实到教学中?本报思想版将围绕这些问题,陆续刊出各学科的专家访谈、先行实践和名师观点,帮助广大一线教师深入了解改革的方向和同行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