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结果共享,实现“体检报告”价值最大化,对于用人单位和应聘者来说,是双赢。
“一家单位都没谈成,却先抽了四五管血体检,不是应该先面试谈谈薪金待遇,再体检吗?”眼下进入招聘季,在一个网上求职论坛里,这条帖子引来了近百条留言。记者调查发现,先体检后面试并非个例,且成为部分单位常用的招聘流程。
过去,大学生求职都是在笔试、面试之后,基本确定录用才体检,现在却倒过来了,变成了先体检后面试。这样一来,求职者可能多次体检却不能入职。
短期内多次体检,给求职的大学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困扰。一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二是需要一笔不小的开支;三是可能给身体带来副作用,X射线接触量过多,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
用人单位先体检后面试,最主要的是为了规避用人单位招聘风险。事业单位、国企都是定岗定编,面试、录用人数都是定好的,若最后体检,求职者体检不合格被放弃,可能一时难以找到替代人选。
对于这种招录程序,专家解释说,法律并没有严格限制。当然,用人单位可自主确定招录程序。但这体检是不是有必要重复进行,倒是可以讨论。比如能否推行“一检制”:由人社部门和卫生部门确定具有入职体检资质的医院,求职者一定时间内的体检报告,本市的所有用人单位一律实行互信互用。
从技术层面上来说,这应该没有什么难度。现在,各地医院治病时已经实现了一定范围内的检测化验报告通用,体检报告按理说也应如此。如今“共享经济”正热,通过结果共享,实现“体检报告”价值最大化,对于用人单位和应聘者来说,是双赢。
体检结果共享,既需要用人单位转变观念,更需要相关主管部门的善意推动,乐见更多的地方推行体检结果共享互认,让应聘者不再反复奔波于各个医院。
作者:殷国安
《新京报》 2018年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