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海
杭州市上城区前段时间向全区小学和初中教师推广“好老师”标准,细化到78条之多的工作细则获得不少家长认可,但也有教育界人士对此提出质疑,认为规则会“抹杀教师的个性”。
这个名叫“教师应当做好的78个工作细节”的文件,最初只是由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制订和实行的,上城区教育局觉得实用,涵盖了教师形象、教师沟通、班级管理、教学常规四大类的方方面面,就向全区中小学推广,供各校学习借鉴。说白了,这并非官方提出的“好老师”标准答案,更不会强制执行。一些人认为这78条工作细则会对教师产生束缚,甚至会“抹杀教师的个性”,恐怕是想多了,甚至可能是主观臆断。教师的个性应体现于教学风格方面,而非体现于师德师风。
事实上,我们对“好老师”的要求,就是要融入日常、融入细节、融入一点一滴的行为中。像78条工作细则所提的那样,“女教师不长发披肩”“要为家长和学生保守秘密”“无特殊原因,教师不坐着给学生上课”“女教师穿高跟鞋走路,不发出比较大的声响”“与学生交谈时,不干其他无关的事情”,等等,看似都是小事,实则处处皆教育。小事成就大事,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成就完美。教师在学生面前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一个教材,都是一次教育,都可能影响学生,不可不慎重。于此而言,“好老师”的标准再多,也不嫌多。
将对“好老师”的要求融入日常、融入细节、融入行为,评判起“好老师”来也才有可操作性。对于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笼统说法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再细化一点的说法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这些都是对“好老师”标准的经典总结。在具体检验、评判一个个“好老师”时,这些大标准则需要落细、落实、落小。融入日常、融入细节、融入行为的“好老师”标准,也更有利于教师们提升自己,注重增强教育教学的细节表现力。
原本很正常的78条“好老师”标准引发质疑,其实是由“重教书、轻育人”的教育现状造成的。教书与育人本来是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但长期以来,哪怕在义务教育阶段,重教书、轻育人之举依然较为普遍,在教学方面对教师提出的条条框框多,在育人方面则比较少。当在育人方面提出过多要求,哪怕是“不在学生面前乱发脾气”“表扬学生要让更多人听到,批评学生最好只有老师和被批评的学生知道”等最基本的要求,也觉得不正常了。现在,是到了该纠偏的时候了。
有一种“好老师”叫“细节育人”。期待更多的教师既能精于授业解惑,更能注重用无数完美的细节来传道。教育无小事,细节见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