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6日,山西医科大学迎来104岁华诞。
山西医科大学是一所承载光荣使命、肩负时代重任、不断开拓进取的百年医学学府。1919年,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这一年,山西医科大学的前身——山西医学传习所在汾水之畔的并州古城创立。学校借址山西国民师范,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翻开山西近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篇章。
104年来,历代山医人励精图治,蹚出了一条革故鼎新、追求卓越的奋进之路。从山西医学传习所初创到为充实抗日力量而组建民族革命大学医学院,从探索医学理论、培养临床人才的国立山西大学医学院到名师才俊荟萃、专业优势突出的山西医学院,再到进入新世纪、走向新辉煌的山西医科大学,百年办学历程中,学校跨越历史风云、见证时代变迁,励精图治、逐梦前行。学校是山西省首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国家教育部门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单位、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高校、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国家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国家教育部门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近年来,学校综合实力持续攀升,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全面提档升级,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特种医学学科持续动态排名全国前列。进入新时代,学校迈入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踏上了建设全国一流研究应用型医科大学的新征程。
??坚持新发展理念,擘画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山西医科大学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党员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学校全面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切实履行好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职责,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2022年9月,学校召开第七次党代会,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确立了“四个发展”的基本思路:始终坚持内涵发展,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办学治校的生命线,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创新发展,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应对各种挑战,勇于先行先试,服务好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山西省转型发展主战场;始终坚持特色发展,把握“四个面向”,强化办学特色,深化医教科教产教融合,支撑好山西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始终坚持共享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关注不同群体利益需求,呵护好山医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学校党委明确提出,在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重点做好“五个转变”:人才培养从注重知识传授向理论实践融合转变、重点学科建设从注重高原为主向高峰为先转变、科技创新从自主探索研究向侧重有组织的科研转变、分配制度改革从注重定量评估向绩效评价转变、文化传承创新从注重自觉塑造向辐射引领转变。聚焦未来5年学校事业发展,学校党委作出了实施“培根铸魂育人工程”“学科深耕培优工程”“科技创新驱动工程”“人才引育提速工程”“服务社会增效工程”“大学文化涵养工程”“幸福山医建设工程”七大工程和“育心铸魂领航行动”“卓越医师培养行动”等20项行动,勇创“三个突破”新业绩、开启“四个一流”新篇章的战略部署,坚定不移走好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道路,早日建成全国一流研究应用型医科大学。学校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集全校师生医护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出台了《全国一流研究应用型医科大学建设方案(2023—2027)》,对发展目标任务进行了责任分解,明确了建设目标、重点指标,绘制了时间表、施工图、路线图,建立了一整套保障机制,吹响了建设全国一流研究应用型医科大学的冲锋号。
??坚持培根铸魂,培养卓越拔尖医学人才
学校党委积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紧紧围绕国家赋予医学教育“大国计、大民生、大学科、大专业”的战略定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用活社会实践大课堂,构建了以思政课为核心、全课程共同发力的“大思政”教育体系。以“德医相融”为抓手,形成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协同育人机制。学校持续深化思政教育改革,落实“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要求,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服务育人协同中心建设。突出实践导向,持续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思政实践与实践思政“双贯通”育人模式改革创新。积极申建山西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探索建设新时代智慧马克思主义学院。探索开展“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试点,打造富有文化特色、体现思政要求、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园区。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深化“HELP”培养理念,完善“BRIDGE”育人桥梁体系,扎实推进卓越医生培养,持续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教育学生具备健全人格、宽厚基础、创新思维、全球视野和社会担当,培养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聚焦“新医科”发展,打造“1+N”数字化医学研究生教育体系,推动“大医科”研究生教育体系改革创新,推动课程计划、教学改革、支撑保障、质量评价协同发力,夯实“医学+X”复合型本科生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一流专业在特色发展、资源建设、质量提升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打造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特色专业,升级改造传统专业。持续推进国家创新创业学院和国家教育部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虚拟教研室建设。全面规范临床教学单位和研究生规培基地建设管理,筑牢附属医院医学人才培养主阵地,夯实本硕博多类型一体化人才培养基础。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增强学生医学人文胜任力和医学技能胜任力,培养德才兼备、满足社会需求的卓越医学人才。
近年来,学校牵头成立了山西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服务育人协同中心,成为国家教育部门“高等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和“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获批国家教育部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入选国家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获得临床医学专业认证7年有效期、药学专业认证6年有效期的优秀成绩。国家教育部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组对学校医德教育新模式、全程导师制等给予了高度评价。2023年,学校再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又一次实现了在教育教学中的重大新突破。学校新增国家一流课程18门,达到30门,位列全国医药类院校第二名;获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入选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十轮规划教材副主编、编委43人,获批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坚持党管人才,精心培育领军团队
学校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认真落实山西省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以实施山西高等教育“百亿工程”为契机,刚柔并济集聚人才,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为推动山西高等医学教育和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解放思想、眼光向外,积极寻求、精准对接、全力引进高水平创新团队和一批领军人才。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上下功夫,以“前沿、协同、创新”为纽带,以共建国家创新平台为支点,充分发挥学校自身在临床资源、物理空间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深入开展合作,联合开展新医科专业人才培养,互建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建立师生互访机制,围绕国家与地方重大健康需求成立联合实验中心,开展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共同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吸引集聚国内外一流人才团队。
学校聚焦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新医科与新工科深度融合,与清华大学医学院构建“一体两翼”合作平台,共同成立前沿医学协同创新中心,在山西省建设世界一流的果蝇模式动物等实验平台和转化医学中心,培育高端人才团队。目前,已启动首批3个前沿医学研究项目共14个课题,以项目任务为载体,采取人才流动不调动的方式,柔性引进14位优秀医学科学家。学校出台了柔性引进高级人才管理办法和本土培育高层次人才待遇发放办法,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29名,为建设全国一流研究应用型医科大学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学校立足现有师资力量,着力抓好优秀中青年人才的发现和培养,打造学缘结构合理,富有开放国际视野、较高学术能力、远大学术抱负的师资梯队。积极落实青年人才学术发展指导制度,组织领军人才、资深教师为青年人才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通过开展各类青年教师培训、学术沙龙等活动,帮助解决青年教师在教学和学术发展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让更多青年人才脱颖而出。近期,学校选派14名青年教师和优秀博士赴清华大学,加盟一流科研团队,参与重点课题研究,积极探索高校间人才共育的交流合作机制。学校与徐建国、王辰等多位两院院士及其团队在研究生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建立了广泛深入的合作关系。
学校全面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全面优化人才发展生态。积极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让人才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完善人才激励政策,坚持“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的分配原则,加快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对两院院士、国家杰青等领军人才实行人才梯队配套、科研条件配套等政策,对成绩优、潜力大的青年人才和创新团队实行“一事一议、按需支持”。积极为人才放权松绑,制定了科研经费“包干制”管理办法,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支配权。简化科研经费报销流程。做优做细人才服务保障,出台高层次人才入职服务保障实施办法等政策,建立校、院(系)两级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人才机制,为高层次人才配备专属助理,实行“一对一”服务、台账化管理。在中都校区建设了40套精装修人才公寓,提供拎包入住服务,切实把人才的需求放到心坎上、落实到细节处,真正让人才安身、安心、安业。
??坚持内涵发展,推进“双一流”学科建设
山西医科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站在奋进“两个基本实现”目标的高度,以党的领导引航,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强基,以现代化治理赋能,主动承担起创建“双一流”学科的重要任务。努力在加快推进“双一流”学科建设的生动实践中肩负新使命新责任,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经过反复研讨论证,学校确定了“2+1+1”学科建设工作思路。其中的“2”是两个学科,即特种医学和法医学。一方面,打造特种医学一流学科突破点。在特种医学软科排名连续两年动态首位的基础上,聚焦大平台、大项目、大团队、大成果,推动特种医学冲击A类学科、入围“双一流”建设学科。另一方面,培育法医学一流学科增长点,牢牢把握国家教育部门学科目录调整、将法医学独立设置为一级学科的契机,推动法医学冲击A类学科。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水平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打造数字“医谷”核心区。
建设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是国家赋予学校的重大历史使命。学校不断提高公共卫生人才自主培养水平,2022年跻身全国18所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行列,按照“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标准,探索科学研究与重大公共卫生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育模式。学校认真落实国家教育部门兰州倡议,联合北京大学医学部,创立京晋冀蒙高校与疾控中心公共卫生合作新机制,整合公共卫生领域200余位优秀专家、54支高水平创新团队,发挥“集聚—溢出”效应,强化要素优势互补、共享共融、共建共赢,形成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联合体、公共卫生科学研究融合体、公共健康服务共同体,合力筑牢中国公共卫生安全华北屏障。
2023年7月15日,来自国家教育部门、国家疾控部门及全国100余所高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公共卫生相关机构的近500名公共卫生领域知名专家齐聚并州古城,召开了2023年全国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系主任联席会议,围绕“加快建设高质量公共卫生教育体系”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会上,山西医科大学联合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110所大学528位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家,发布《公共卫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山西宣言”》,宣言指出,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教育强国目标、健康中国战略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实现,都需要高质量公共卫生教育。要锚定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以新理念指导公共卫生教育发展,以新定位推进公共卫生教育改革,以新内涵强化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以新融合统领公共卫生教育创新。宣言强调,要育新才,实施卓越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计划升级版;要创新路,开创公共卫生教育新格局,探索融合发展、多元发展、协同发展之路;要立新标,构建公共卫生教育质量新标准,倾心打造高等公共卫生教育“质量中国”品牌。宣言号召,共同砥砺新时代、奋进新征程,书写中国公共卫生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3年,山西医科大学与清华大学共同筹集资金7000万元,启动了6个前沿医学研究项目,与华大集团联合成立了前沿医学母婴健康研究中心、人类微生态菌群研究联盟,与徐建国、邓建军、高天明和李仁科等院士在反向病原学、核防护医学、脑科学以及再生医学等前沿领域组建团队。这些都是高水平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重点内容。为了中心的快速落地,山西医科大学多方筹资15亿元,在迎泽校区建设17万平方米的数字“医谷”核心区,实现大学与医院和医药头部企业的深度融合,打造中西部地区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高地、高水平医学科学研究高地和高质量临床医疗服务高地,积极申建全国重点实验室。
建成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后,将会实现“四个全面提升”。一是全面提升山西临床医学研究水平。对标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汇聚国家医学产教融合培养基地、临床医学规培基地、国家实验教学中心、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等6个教学中心,人工智能医学材料创新中心、人类遗传学临床数据中心等10个临床医学未来技术中心等,打造山西省规模大、设备优、功能全的临床研究数字化集成平台,推动数实融合、数智赋能,实现优质临床医学资源互通共享。二是全面提升山西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抢抓新医科建设的战略机遇,响应“从治疗为主到兼具预防治疗、康养的生命健康全周期医学新理念”,加快传统医学与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等技术的融合,培养“医学+X”复合型创新人才。持续推进大学医院一流的医教研教育教学体系建设,打造一流临床教学平台。三是全面提升山西医学科学创新发展质量。以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为纽带,整合学校、附属医院资源深度融合。加强“临床+技术”等交叉学科建设,在医学人工智能等领域孵化若干新兴前沿学科。建立以优势学科为引领的高峰学科集群,推进临床医学专病学科生态群建设。打破学科和院际界限,在重大疾病领域打造若干个以疾病群防控为核心的研究中心。汇聚大资源、组建大团队、组织大作战,培育更多临床研究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健全完善产学研医协同创新体系。四是全面提升服务国家和山西战略能力。开发适合国情省情的防治手段和药械,开发推广新的诊疗技术,打造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临床研究及成果孵化基地,促进成果转化,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学校研发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1类新药,研发了全自动核素配药设备辐睿智配,实现了一个个“从0到1”的原创突破。2023年7月,李思进教授团队自主研制的世界首台脑科学研究重器——核磁光电一体化大型脑成像装备,在北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会(SNMMI)年会上成功完成临床首次显像,实现了世界五模态脑成像设备“零”的突破,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贡献了山西力量。
??坚持文脉传承,薪火赓续百年红色基因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在百年拼搏前进的道路上,山西医科大学始终坚持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同向同行,铸就了特有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品格。建校104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以全国首枚白求恩奖章获得者赵雪芳,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建国、田志刚,南丁格尔奖获得者杨辉、张颖惠等为代表的15万名医德高尚、技术精湛、潜心笃志的卓越医学人才。世代山医人的接续奋斗,形成了“献身、务实、团结、进取”的校风、“德能高遂、医理博精”的校训和“求实精进、坚韧弘毅”的山医精神,内化于山医人的心灵,流淌于山医人的血脉,弘扬于山医人的言行。历经百年风雨生生不息,光耀三晋大地孜孜以求,汇聚成一曲昂扬激越的时代壮歌,成为遍布神州内外山医人薪火相传的价值基因和情怀风骨,成为浸润当代山医学子心灵的雨露甘霖和智慧启迪,更是学校在新的百年继续前行的强大动力。
学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传承弘扬山医精神和文化传统,整合拓展文化底蕴、精神内核、社会资源等各要素,持续提升影响力和感召力。继承和发扬百年山医优秀文化传统,持续整理、挖掘和丰富山医文化内涵。对山医精神、校训、校风、办学理念、育人理念等学校精神文化重要元素进行梳理、凝练、阐释并广泛宣传,涵养优良教风学风、师德师风、医德医风。科学规划、精心布局,全面加强校史馆、生命科学馆等文化场馆建设,常态化开展学习校史、传唱校歌等文化育人实践活动,用鲜活的校友校史经典增强山医人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学校不断健全完善独具山医特色的协同育人机制。坚持以服务育人为抓手,以深化医德教育新模式为路径,丰富服务育人内涵,挖掘各类育人要素,以浓郁的新医德育人文化氛围推动学校育人工作和教学科研医疗工作全面提升。学校整合优质文化资源,聚焦项目化、特色化、品牌化,推出一批山医文化品牌。以大学生艺术展演、“三下乡”活动等为依托,常态化推广以原创话剧《赵雪芳》、校史舞台剧等为代表的艺术精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五育并举”,按照一体化、分段学、有序推进的原则,通过社团建设、工作坊建设、“一院一品”工程、道德讲堂、“正学风比勤奋”学习竞赛等活动,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为学校发展提供历久弥新的精神动力和强大文化支撑。
学校不断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深化与国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及企业的互鉴互融互通。充分发挥在“中俄医科大学联盟”“一带一路医学教育联盟”等组织的共商作用和伙伴关系,广泛开展交流合作。打造区域医学教育对外高地,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努力开创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国际合作交流新局面,不断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新征程上,山西医科大学锚定“两个基本实现”奋斗目标,凝心聚力、开拓进取,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卓越医学人才,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培养更多优秀医学人才,贡献更多山医力量。
(王军 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