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科是山东省培育建设的高水平学科,具有一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科所在的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对接国家和山东省重大发展战略,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平台建设、人才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全面夯实电气工程一流学科,助力制造强国和现代化强省建设。
围绕国家战略,加强顶层设计。学院围绕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抓住实现“双碳”目标重要路径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新机遇,通过专题研讨会、专家咨询会、学科建设评估会等形式,梳理凝练学科研究方向,制定了聚焦电气工程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协同发展的目标。近3年,学院发挥智能配电网保护与自动化、特种电机及控制等研究方向的优势,提升电力电子与分布式电源并网、高电压与绝缘技术、控制理论及应用、智能信息处理等研究方向水平,增设储能应用与智慧用电研究方向,引导优势学科走高端发展道路。同时,学院积极与校内计算机、数学、物理、交通等学科交叉融合,进一步强化特色,优势互补,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多方向协调发展的学科生态体系。
瞄准科技前沿,构筑高端平台。学院从完善制度入手,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加强科技创新的实施办法》《关于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意见》《电气学院学术成果及学术交流资助办法》等,激发创新活力和研究动力。深化校企合作,与山东科汇电力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成立智能电网研究中心。该中心负责人徐丙垠教授带领团队在多项研究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研创的行波原理电力线路故障测距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攻克的配电网小电流接地故障保护、故障自愈重大技术获教育部门科技进步二等奖;熊立新教授团队研制的目前国内外最大功率的630千瓦开关磁阻电机及其控制器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十四五”开局之年,学院又获批“智能电网及装备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新能源配用电系统控制与装备山东省高等学校实验室”,聚焦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在智能电网及装备领域开展广泛深入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在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及众多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得到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院联合山东科汇电力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高压实验大厅、RTDS与直流配电网等专业实验室,为学院学科建设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支撑。
坚持引育并举,锻造人才队伍。学院落实“人才优先精准发展”战略,围绕学科建设发展需要,加大对省部级以上人才及青年博士的引进力度,利用师生、校友等资源,到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开展宣传推介。制定学院高层次人才支持办法,在办公及实验条件建设、研究生招生等方面对高层次人才给予倾斜支持,联合校外优势资源,与重点合作企业联合设立冠名讲座教授岗位。近3年,学院引进国家重点工程人才专家1名,培育泰山学者青年专家1名,引进博士16名。学院注重青年教师素养的培养提升,为青年教师创环境、压担子,鼓励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进行访学、进修,近年来,共派出国内外进修访学教师16名。实施“老树新芽”“师徒结对”工程,发挥好传帮带作用,为青年教师快速发展创设高品质氛围。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学院两名中青年教师先后获得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另有两名教师获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
强化工程认证,建设专业集群。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学科专业走向国际舞台的重要标志,学院成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和措施,2020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成为学校首先通过工程认证的专业。学院以“OBE”(目标导向教育)理念为指导,建立基于成果产出的本科专业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对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实行周期性评价,持续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和水平。学院重视教学研究,组建了课程、专业、学院三维度教学研究团队,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确立了以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方案等为核心的专业建设要素体系,持续发力造血,辐射全学科体系,推动专业建设内涵发展。近3年,学院先后获得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重大课题、重点课题、面上项目等省级项目10余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深化课程思政,打造精品课程。学院以课程思政为重点,重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在培养方案与课程考核中加入思政指标和要求,将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积极营造“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思政”的良好氛围。3门课程被认定为国家一流课程,4门课程被认定为省级一流课程,2门课程获评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学院在教学中全面推行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批判式讨论,依托线上平台、翻转课堂等手段,深入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范式改革、“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涌现出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山东省电工电子教学团队、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省级教学名师等一大批教书育人先进典型。(谢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