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以研究促育人方式变革

网友投稿  2022-04-06 00:00:00  互联网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的学生们在上关于引力波的校本课程。学校供图

    ■本期关注:研究型高中

    研究型学校最早源自高校,从20世纪开始,对基础教育尤其是中等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如芬兰的罗素高中、英国的文法学校、德国的完全中学等学术型高中、创新型高中都属于此列。在我国,研究型学校主要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即注重问题意识培养的萌芽阶段、强调研究性学习的探索阶段和研究型学校的正式提出阶段。上海中学、上海市七宝中学、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学校均开展了相关实践及研究,还有的学校明确提出了建设研究型高中或研究型创新型高中的理念。目前研究型高中建设还处于不断发展完善阶段。

    我们认为,“研究”不仅是一种能力与行事方式,更是一种精神态度和价值取向。既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学术研究,也不是针对精英的专门服务,研究型高中是适用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培育面向未来终身学习、自主发展的人才的重要路径。

    以“研究”重塑全面育人的办学体系

    面对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要求,近年来,黑龙江省实验中学提出了建设研究型高中的办学目标,旨在构建以研究为主线的全面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方式,转变育人方式。学校致力于研究型课程体系创建与实施、研究型教师队伍培养、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建设与研究型资源平台搭建等。其中,研究型课程体系与课堂教学建设作为办学体系的核心,是我们最主要的探索方向。

    构建研究型高中的内核是研究与创新。学校以新课程改革和《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为方向,以“研究”重构办学体系,并作为促进内涵发展的基因,植入从顶层设计到办学理念、从育人目标到课程体系、从教学理念到课堂教学等课程改革实施的各领域,创新学校制度,塑造研究文化氛围,打造研究共同体,形成以“研究”为发展导向和实施路径的全面育人体系。

    学校搭建了全面育人总架构,完善研究型高中建设的顶层设计。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培养具有生命活力、研究潜力、创新能力和报国实力的未来栋梁”的育人目标,确定“建设具有深厚人文底蕴、严谨科学精神、浓郁研究氛围、强烈创新意识,能够引领黑龙江高中教育发展,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的研究型高中”的办学目标。

    开发研究型课程,构建研究型课程体系,创设师生自主发展平台,是研究型高中的基本载体。学校研究型课程体系分为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按照课程功能又各自分为三类课程:培基课程,即面对全体学生所开设的普适性课程;拓展课程,即面对部分学生群体所开设的选择性课程;精修课程,即面对个体所开设的个性化课程。

    每一学科按照这一体系和要求,构建了本学科的课程体系,形成了由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构成的全方位、多层次、可互补、可生长的研究型课程。国家课程体系强调将“研究”基因贯穿教学设计与评价。校本研究型课程体系结合国家课程,分别开发激发生命活力和培养研究素养与方法的培基课程、分层拓展和分类实施的拓展课程、发展个性特长的奥赛和大学先修课程,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要。

    例如,生物教研室开设的精酿啤酒综合实践课程,结合课本中的发酵技术,课程由啤酒酿造、灌装密封、设计标识、形成品牌、营销宣传等环节构成,在一系列的研究项目驱动下,学生不再单纯地学习生物知识,体验了跨学科课程,培养了实践创新能力。类似的课程几乎渗透到每个学科,比如语文的“实验大视野”、政治的“实验学子看天下”、化学的“自制口红”等等。

    在此基础上,学校在“十四五”规划中进一步提出了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研究型教师的标准,以及研究型资源平台建设的规划等,进一步健全办学体系。

    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

    研究型课程体系是研究型高中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载体,居于核心地位,而课堂教学则是落实新课程改革、实施研究型课程的主阵地,也是历次课程改革的深水区。为改变当前教学以知识为中心、存在机械记忆与反复训练等问题,我校深入实施指向核心素养、基于学科育人的课堂教学深度变革,引导教学由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变,引导学生由接受式为主的学习向建构式为主的学习转变,着力破解“从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转变的关键问题。

    首先,更新理念,探索实施策略。基于课程标准,立足研究型高中建设,学校提出“学术引领—问题驱动—自主发展”的教学理念。“学术引领”包括引领学生构建学科的知识体系,形成学科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进行科学思维的建构和培养,提高学生面对未知情境和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核心是教师要建构以学生学习为主的教学设计与实践。“问题驱动”是指联结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与学科教学目标,以真实情境为载体,建构问题系统和驱动系统,引导学生研究问题,培养问题意识。“自主发展”指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建立问题化研究模型,形成学习能力。

    其次,提炼模型,重塑课堂生态。从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从知识传授到问题研究,从课时教学到单元整合,从知能培养到素养培育,从解题到解决实际问题,从学法指导到学科方法论,从浅层学习到深度学习……近年来,学校深入探索指向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模型,并作为国家课程校本实施中课堂教学深度变革的核心部分,逐步使素养为本的教学落地生根,课堂教学生态得以重塑。该模型的基础部分包含基于学习主题、创设真实情境、明确实际任务三要素,其中学习主题是出发点,三要素环环相扣,为学生搭建学习场域。让学生经历有意义的知识获得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高阶思维,实现指向核心素养、发展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从而实现课堂改革的价值取向。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校化学教师设计的“补血剂中的铁元素”一课,以生活中常见的补血剂的主要成分出发,通过一系列探究任务,引领学生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科学测定补血剂中铁的含量,实现深度学习。

    最后,创新实施,优化教学全过程。一是重塑“常规”。基于研究型课程与研究型教师发展需求,落实基于主题的大单元备课,确定学习主题内容和目标,设计探究式、问题化、体验式、项目式等学习活动,开发指向核心素养的评价任务。二是多维实践。全学段开展“常态流程课”实践,全学科开展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全流程开展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测评,全方位开放直播课堂交流研讨活动。三是促进教、学、评从分离走向一体化。利用大数据,做好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数据分析,涵盖知识点掌握、课堂注意力、作业及考试成绩等,确保教、学、评的精准实施。

    由自在迈向自觉,激发学校内生力量

    以研究型课程体系为载体,以国家课程校本实施和校本课程特色化两条主线,学校形成了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需求的育人格局。构筑了课堂教学新生态,形成了多样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并激发了内生力量。学校办学由自在迈向自觉,由“以点连线”到“线面结合”,步入了创新发展的新阶段。

    “研究”基因改造了传统教育教学生态。创造性地建构了课程校本化、知识主题化、教学情境化、任务问题化、探究开放化、目标素养化、评价生成化的课堂教学体系,从课程体系建设到课堂教学,均以“研究”为导向,指向核心素养的形成。在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深度变革过程中,既有力促进学生研究能力的提升,又提升了教师的课程创造能力,为教师专业发展注入了内驱力。

    学校以研究型高中建设为统领,探索“双新”实施路径,突破了学科育人的关键问题,学科教学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为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提供了可依据、可操作的教学范式,实现了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的转变。

    在建设研究型高中的过程中,学校办学示范引领作用愈发突出,作为黑龙江省教育厅唯一直属的省级重点中学,在全省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实施过程中,承担先试先行、探路创新的使命。学校多次承办省市各类研讨展示活动,为高中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实施范本。

    我们重视通过研究品质的培养,让学生对事物保持好奇与想象力,能够用心思考,对现象给予批判性的审视,最终形成好学深思、善于质疑、不断进取的人格特征,获得学习和自我发展的不竭动力,以及精神的独立和自觉。这是一个形成完整价值序列的过程,也是回归教育本真的过程。

    (作者系黑龙江省实验中学校长,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型课程体系构建”[课题编号:FHB160587]的研究成果)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2-04-12/xw_6075.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