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中学 张忠森
《〈论语〉选读》大致按照15个主题来进行编排,分别是“为政以德”“克己复礼”“知其不可而为之”“仁者爱人”“君子之风”等,每个主题都从《论语》原典中选取一些与之相关的章句,编成一篇。
但因为《论语》本身篇与篇之间、章与章之间没有严密联系,学生在学习时断断续续,缺少连贯性,理出一个清晰思路并非易事。因此,教师需要树立一种文章意识,将这杂乱无章的语句按照写文章的常规思维顺序,重新梳理排列,从而形成一篇思路清晰的文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
《论语》属于议论文,有起承转合四个层次,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如在《为政以德》这一课中,共选录了12则原典章句,围绕“为政以德”这一主题,我是这样重新编排成文章的:
1.德的概念认识,什么是“德”?
在上课之前,我补充了关于“德”的汉字解说,从甲骨文“德”字形来看,是左边一只眼睛加一条直线,表示目光直射,行动正直。再引所选章句13.6所言:“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加深学生的理解,我让学生从古代君王当中举出一些“身正”与“身不正”的例子。其实,编者也选择了关于“身正”与“身不正”例子,即14.5,禹和稷身正,最终天下百姓都拥戴他;而羿沉迷狩猎,不理民事,奡崇尚武力,不关心百姓疾苦,是身不正的典型,最终都不得其死。
2.原因分析,为什么为政者要有“德”?
为政者有德意义重大,这就是2.1章所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他在很大程度上感化着百姓,这正是12.19所说:“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3.策略总结,“为政以德”具体怎么去做?
前面说到为政者要“身正”,怎样做到“身正”呢?编者选取1.5则:“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作为一个要治理千乘之国的统治者来说,应该做好三点,即“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在讲到这里时候,我们必须让学生具体地理解这三点丰富内涵。
孔子把“敬”摆在首位,接着便是“信”,孔子有着明确要求,遵守约定,说话算话,百姓才会信任他。关于这一点,孔子在12.7则“子贡问政”中阐明。可见,“信”对立国来说是根本。
统治者从自身做起,做好自己才能治理好百姓。那么在老百姓富足之后,采用什么政策让教化百姓呢?孔子说:“临之以庄,则敬;孝兹,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2.20)儒家强调“先齐家后治国”,只有先爱自己的家,才有可能爱国,试想,如果一个人连子女都不慈爱,父母都不孝敬,又何谈去爱国爱君?
最后便是要求为政者能“举善而教不能”,因为民众在思想或德行上还未能达到要求,所以要教之。百姓有自己的“德”,但那只不过是“小人之德”,所以一方面要用君子之德去感染他,另一方面还需要用礼去规范他,于是在2.3则里有,“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如果学习《〈论语〉选读》的每一篇文章时,教师都能这样梳理思路,教给学生一种文章意识,不仅能够使他们更清晰地理解课文,而且能够提高议论文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