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语文中人都要放下“我执”

网友投稿  2018-05-11 08:08:08  互联网


□杭州市下城区教师教育学院

张祖庆

当下的儿童阅读,画地为牢的怪象,愈演愈烈。倡导读经,对“国学”以外的文字不屑一顾,甚至大加鞭挞;主张中国学生多读外国书,于是开列长长书单,言必称西方;倡导童书,对童书以外的书籍不闻不问,常常自动屏蔽;研究吟诵,眼里心里只有吟诵,仿佛吟诵是世界上唯一正确的阅读方式……

儿童,正被自以为是的大人圈养起来,“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可怕。

儿童成长需要两方面的食粮。一是物质食粮,二是精神食粮。前者,我们似乎不必担心,如今的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饮食结构。后者,则不容乐观。台湾学者郝明义先生在《越读者》一书中,提出人的饮食分为四种主要成分;主食、副食、夜宵、零食。我想,这四种成分是否可以对应于儿童当下的阅读材料:

主食:天天在读的教科书。虽然经过很多专家呕心沥血编写,质量越来越高,但往往被赋予太多使命,入选文字并非全部是第一流作品。

副食:被直接肢解成一道道题目的操练式读物——作业本;

夜宵:名目繁多的教辅资料,以赢利为主要目的;

零食:儿童书包里装的,自己喜欢读的,空闲时翻翻的书籍。

“主食”尽管营养不算最佳,但不得不“吃”;“副食”一定要“吃”;“夜宵”由家长逼着“吃”。于是,语文教师所能做的,只能在“零食”这个阵地上,帮助儿童改变阅读生态。

可是,当下儿童书包中装着什么书?这类读物以无厘头搞笑、灵异奇幻为主要特征。长期读这类读物,人会长成什么样?

改变儿童阅读生态,要从适度引导儿童自由阅读的口味入手。一者,只有身边好书多多,儿童才会远离坏书。教师要将更多好书,带到儿童身边,让儿童自己学会选择好书,爱上好书,远离坏书。叔本华在《论阅读和书籍》中说:“阅读好书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不要读坏书。”二者,教师要带着学生们亲近经典,在诵读中,浸润、涵咏,把最明亮而富有新鲜感的语言带给学生们,让学生们的成长之路也变得明亮、变得润泽。

“成长意味着相遇,遇见他人,遇见书籍,遇见精神,于是,生命枝干拔地而起。”(法顶禅师语)。儿童成长需要五谷杂粮,需要各种各样的优质精神食粮,优质读物是不分年代,不分国界,不分种类的。

儿童阅读的出路最终还是要回到儿童本身。我们既要为儿童未来着想,更要为儿童当下考虑。

一厢情愿地高喊“对儿童未来负责”,往往忽略儿童当下阅读感受,比如适度诵读经典是必须的,但在儿童“国学”诵读上过度用力,物极必反,会出问题。这不是真正对儿童的未来负责。

著名语文教育家黎锦熙先生说:“从前女子用布来‘缠足’,我们可怜她伤害了天然的肌肤,不得不设法解放她;现在儿童用文言文来‘缠脑’,我们可怜他伤害天然的性灵,所以也要设法解救他”。

薛瑞萍、朱煜等反复表达过这样的观点。“读经典,但不读经。”(《我为什么反对读经》)

《新经典,日日诵》一书的附录中,主编李振村提到“新经典”的四大特质:民族传统、多元开放、鲜活成长、优美典范,我个人非常认同。

所幸的是,这些年探索“新经典”的人越来越多。《青春读书课》《日有所诵》《儿童母语课》《小学生名家文学读本》等,将国学经典、古典诗词、现代诗歌、儿歌童谣、中外美文一一编入。这些编书的人深深地知道,儿童阅读需要兼容并包,而非画地为牢。

倡导个性化探索,并不是鼓励走极端。这年头,走极端的人越来越多。总喜欢放大自己的观点,总觉得对方的观点一定错。罗曼·罗兰说得好:“如果你想独占真理,真理就要嘲笑你。”语文教育,谁都不敢说自己真理在握,语文本身就有无限多元性,要容许各种探索并存、多种流派纷呈,语文百花园才会生机蓬勃。那种相互排斥、画地为牢的做派要不得。

简单“统一”无法彻底解决事物内部的矛盾对立;一分为二的“对立”,则会失去部分事物。那么,有没有第二种思维方式呢?有。那就是庞朴“一分为三”哲学观指导下的“融合”。“融合”不是简单的1+1=2,而是1+1=3。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事物+第二个事物=第三个事物”。

“合”的思想是五千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融合并不是使旧有事物失去本质属性,而是在旧事物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产生新事物。道家“天人合一”、儒家“致中和”,讲的都是融会贯通,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气象。融合后的新事物具有多方面特性。就像瑞士军刀,集各种刀具功能于一身,但不是简单叠加。

语文教育亦然。互相排斥,彼此否定,必定乌烟瘴气狼烟四起;互相容纳,各擅胜场,见仁见智,兼容并包,才能激荡出美好旋律。这是一种襟怀,一种气度,一种雅量,一种自信,更是一种境界。

当用“融合”的思维去重新看儿童阅读,重新构建儿童阅读,便会发现不一样的风景——既能看到经典诵读在积淀儿童人文气韵上的教化作用,又能看到当代童书对童年生命诗意的安顿;既能看到中国童书对母语习得的潜移默化,又能看到外国童书对儿童视野洞开天窗;既能看到自由阅读对每一个儿童个体的尊重,又能看到适度师生共读更是课程应有之义……

因这样的“看见”,我们在对待儿童阅读课程的时候,也许就不会非此即彼、非白即黑;

因这样的“看见”,我们就会在用心做好自己事的同时,不会急急忙忙地否定他人;

因这样的“看见”,研究“国学”的人也许看童书不再觉得幼稚,推广童书的人也许看“国学”也不再觉得僵化;

因这样的“看见”,班级共读与个性化阅读、中国童书和外国童书的比例也许会更加合理;

……

一句话,语文中人都要放下“我执”,敢于“去蔽”,善于“融合”,方能拨云见日,别有洞天。如是,儿童幸甚、语文幸甚、教育幸甚、未来幸甚。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3-09-19/xw_61084.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