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 丹
什么样的幼儿园课程是适合儿童的?课程园本化建设如何落地?怎样科学评价课程质量?5月10日~11日,2018年浙江省幼儿园课程改革研讨会在德清召开,来自学前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及一线工作者围绕幼儿园课程改革,进行了分享与交流。
设计适宜、有效的方案
2017年11月,我省发布了《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文件指出,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编制完善园本化课程方案,内容包括“确立儿童发展为本的课程定位”“整体设计园本化课程方案”以及“完善课程结构设计”等。
“一个完整的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要有课程背景与条件、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与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保障六大要素。”会上,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教授王春燕以丰富的实例来阐述如何整体设计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
温州市第四幼儿园有着60多年的办学历程,自2004年开始集团化办园。多年来,集团下属4个园区逐渐形成了“一园一品牌”“一园一特色”的园本课程模式,分别指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所提出的科学、语言、艺术和健康4个不同领域。然而,令园长金晓群感到苦恼的是,尽管每个园区各具特色,但缺乏一脉相承的主线来引领4个园区,无法形成一种最适宜于儿童的完整课程。为此,该园把4个特色课程进行了综合规划,新的课程实施方案将“促进幼儿整体发展”作为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完整儿童”教育理念为主脉络贯穿课程。
“如果说国家和地方规定了基本的、概括的课程方案与教材,那么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就是在此基础上园本化所形成的结果。”王春燕建议,在建构幼儿园课程实施课时,要考虑“课程目标是否适宜”“课程内容与课程实践是否契合目标”“课程审议与课程管理是否让儿童站在中央”等问题。“事实上,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幼儿园课程质量从‘量的改变’达到‘质的飞跃’的过程。”
课程是“做”出来的而非“写”出来的
“当然,我们也要避免把课程的园本化构建当成是书写的过程。课程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在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黄小莲看来,课程的园本化建设重点在于实践。
德清县机关幼儿园向与会者展示了近十年对“绘本CORE课程”的实践与思考。园长吴丽芸介绍,该园的课程实施从环境浸润、绘本主题活动、绘本游戏、绘本悦读节、亲子共读等多个途径联动展开。“以绘本为核心的课程活动注重儿童的亲身体验,并与儿童的真实生活经验产生关联,强调儿童多指向的、全面的发展。”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幼教教研员、省特级教师虞莉莉认为,该园的做法能给正在尝试课程改革的幼儿园带来一定的启示。
“走进一些园所,我们常常会发现大家对课程园本化建设有着不少误区。如把课程园本化建设等同于教材编写,或是等同于追求幼儿园特色,或是等同于阶段性任务等。”黄小莲指出,加强课程的园本化建设,首先在于分析幼儿园的课程基础与课程资源;其次要关注幼儿的学习需求,让课程理念映照鲜活的实践;再者,摒弃大杂烩或拼盘式的活动,整合课程内容,多维度拓展课程的空间。
评价需要不同主体的参与
研讨中,不少教师谈到了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其中,最大的瓶颈就是课程评价。“课程评价就是对课程的价值进行研究的过程。具体而言,就是要探索课程的编制与实施是否符合教育目的和儿童需求,通过课程的学习是否收到了预期的结果,课程需要在哪些方面改进等。”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教授李克建说。
根据《指导意见》,幼儿园课程要建立多主体参与的评价机制,通过收集不同主体的评价信息,对课程方案、课程实施的过程与效果,进行全面、全程、多方位的评价。“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不是所有的课程评价任务,都落在一线教师身上。”李克建分析说,课程评价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它需要研究者、课程开发者、教研员、幼儿园课程管理者、课程实施者(教师)、受教育对象(幼儿)、课程参与者(家长)等不同主体的参与。
黄小莲补充说:“同时,过程评价要相伴课程建设的始终。其中,既有对课程质量的评价,还有对幼儿和教师发展的评价。”对此,李克建向与会者提及了3个“看得见”,即通过嵌入课程实施过程的观察、评价与记录,让幼儿的学习看得见;通过对观察记录、评价信息的科学分析与问题诊断,让教师对幼儿的学习支架有支点;通过对课程实施的阶段性评价以及外部评价,让课程实施的成效看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