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师小传:苗凤珍,女,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现为山东省临沂第二十中学语文教师。曾获山东省初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主持课题5项,发表《基于新课程改革下的“大阅读”教学实践》等多篇论文。
紫藤萝瀑布(七年级下册) 执教者:苗凤珍
研究学生,深挖教材,开发课程,探索教法……从小学教师到初中教师,我始终坚守素养为上,着眼于学生的幸福成长,闯出了一条诗意而曼妙的语文教学之路。
积淀与模仿
刚参加工作时,我在一所小学任教。学校一至三年级实行包班制,除了音体美,其他科目全教。
这一时期,我曾代表学校参加市级数学和省级劳动学科的赛课,但唯独没有参加语文学科的比赛,可能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我认为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简单,教学内容也无非是学拼音、认生字、读课文、分段落、写作文等,这些对青春年少、劲头十足的我来说是极其容易做到的。那时,我在课堂中所呈现的是教材、教参里的内容,没有太多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每节课却也都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考试成绩良好。我便也沉浸在“学生考高分,自己就教得好”的快乐中。
然而,2005年春,我工作后的第七年,有外校教师来我校参观学习。充分准备后,我自信满满地呈现了《鸟的天堂》一课,并自我感觉良好:课堂气氛很好、教学环节流畅、预定任务全部完成、课堂达标效率颇高。但听课的教研员杨雪萍听完后,一声不吭转身离开,我隐约感觉到,这节课“砸”了。
课后的评议环节,杨老师说:“你是一匹马!你是一匹很卖力的马!你以每小时百里的速度在跑,学生远远地跟在你后面,望尘莫及呀……”她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你的这节课,只追求形式上的热闹,却忽略了文体意识和语言意识,偏离了语文课的根本。”杨老师几句话让我备感震惊,我脑门仿佛被重重地撞击了一下,说实话,在备课时我压根就没考虑过这些问题。
我顿悟:靠年轻的体力,靠严格的管理,靠各种各样的小招数,靠强行灌输,我所干出来的这些所谓的“成绩”,并不完全能够证明我就是一个好老师……我离真正的教育距离还很远!尽管这是一种很痛的领悟,但也是我专业发展的第一个转折点。
出新与突破
进入中学后,这种领悟似乎更深刻了一些。新环境、新群体、新教材、新挑战……一切发生了改变,在某些时刻,好像又归零了。课堂是教师的一本大书,自己写来大家读,有的章节很精彩,有的段落却模糊。在反思中,我默默坚定地对自己讲:“那就做一名聚焦课堂的教师吧!”我在这种新坐标的新定位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让一切都有了落叶归根的感觉。
我的第二个专业发展转折点发生在2012年秋。那时,我为“山东省初中语文优质课”的评比做准备。比赛内容涵盖六册语文教材中所有文言文、诗歌教学……这让我感受到了炼狱般的痛苦,不得不开始植根文本,关注细读,努力使自己的课有分量、有质感。在一次磨课活动中,老一辈特级教师姜怀顺校长点拨我:教学应遵循学科规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停留在“挖坑”“设陷阱”的问题上,更不能像领跑人一样拉着学生、拽着学生走到教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上来。
之后,我开始阅读众多专业刊物,开始了自己的“追星之旅”,从余映潮、孙绍振、程翔、王君身上学得“良方”,逐渐地意识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认清自己的位置和重要性。备课到山穷水尽之时,我开始阅读大量与文本相关的作品,尽管很多内容不能用在教学上,但可以把它们内化为自己的素养,外化为教学行为。这一阶段,我获评了“山东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虽然历程艰难,但这样的经历淬炼了一名普通语文教师的信念和胆识,点燃了我的教学梦想。
从上好每一节家常课,到上好国家级公开课,我把自己对语文教育的理解,逐渐化作学生发展的生动实践,让我的语文教学从自发走向了自觉。自此,我的教学情怀不再只是一个小小的空间,而是打开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语文视野:立足细读,回归语言;聚焦思维,激发情感。
超越与审美
我的第三个专业发展转折点发生在2014年秋,那时我受邀准备在一个全国性论坛上执教一节公开课。姜校长特别强调:一定要记住讲台下坐着的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学生,在课堂上一定要实现从“教师教”到“学生学”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我始终铭记——要致力于打通文本和学生之间的通道,致力于使文本的世界和学生心灵的世界和谐共振,努力使语文课成为孩子们语言的熏陶课、思维的发育课、精神的滋养课。准备过程波波折折,几起几落,我终于发现了理想的教学路径:以文解文——用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串联)或不同作家同类作品(并联)的大汇聚,并期待通过扎实的细读,感受文本的温度,丈量文本的宽度,探究文本的深度,触摸生命的力量。
自此,我开始走上了真正追求语文教学专业成长的征途,我用专题阅读的方法进行着有计划的专业学习,从卢梭的《爱弥儿》到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从雷夫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到保罗·弗莱雷的《被压迫者教育学》,从王君的《更美语文课》到肖培东的《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从《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到《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从《课程的力量》到《课程与教学论》,从名家散文到经典名著……我边阅读边思考,边思考边做详尽的记录和整理,正是这持续不断的输入与输出,让我获得了极大的滋养,促使我的语文课堂教学往纵向深入,往横向扩展。从实践“语文六大策略”,培养学生“语文思维”,探索“群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到创设“基于学生问题的课堂”……这个过程让我真切地感受到阅读与思考才是“最美教师”的素养底气。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我也渐渐地明白了这样的道理: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在于他课堂教学技艺的提高,更在于他内心的释然与敞亮。
就这样,一个活的语文,一个可触摸、可运用又可创造的语文,一个关于人生的语文展现在我面前:为学生的人生,让人生多一些坦荡;为自己的人生,让人生多一些丰盈;为经典的生命传承,让经典浸润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