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
近6年,广东省阳江市阳西县第二小学校长陈仲升在招生阶段的心情,犹如“过山车”。
阳西二小地处阳西县织篢镇,学校教学质量曾在全县垫底,原来每逢招生季,周边很多家长不愿送孩子来该校。而近两年,阳西二小教学质量冲到全县前列,学校得到了家长的认可。
蜕变起自2020年,阳西二小引进“爱种子”教学模式,利用数字技术创新教学新模式,建构“自主学习、互动探究、主题拓展”的“三环四得”课堂教学体系。
自2015年起,在广东省教育厅指导下,广东省基础教育与信息化研究院启动“以信息化推动义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推广”项目(又称“爱种子”项目)。“爱种子”项目着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引导广东欠发达地区及其学校,因地、因校制宜地开展教学改革,缩小城乡、区域、校际教育差距。
基于欠发达地区教学需求开发“爱种子”平台
“原来一谈到教育信息化改革,部分欠发达地区教师就感觉自己被拖着走,难以跟得上。”广东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广东省基础教育与信息化研究院院长胡钦太调研发现,部分欠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改革模式源自城区学校的实践探索,与其教学信息化设备、教师专业能力等不相适应。欠发达地区如果直接采用拿来主义,时常因模式实施要求超越当地教学信息化设备承载水平、教师教学能力,而出现“水土不服”。
再加上部分欠发达地区学校重设备、轻素养,教师仍采用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协作学习能力不强,教学信息化设备难以与教学、课程深度融合,教学信息化改革很难在交互中促进学校创新发展。
如何基于欠发达地区教学信息化的问题和需求,帮欠发达地区探索出教学信息化新路呢?胡钦太带队依托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团队力量,深入研究广东基础教育与信息化融合创新的路径、模式、方法,“爱种子”模式应运而生。
当地推进实施的“爱种子”模式依托“互联网+教育”大平台,通过重构教学资源供给方式,重塑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大数据赋能精准化、个性化教学,培养知识、技能和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如何根据欠发达地区中小学师生需求,精准供给内容呢?“爱种子”模式以政府指导、专家引领、名师设计、教育信息化企业制作为流程,构建了内容供给机制。在广东省教育厅牵头下,在华南师大教育技术学专家指导下,中小学名师们分学段协同作战。
他们以师生双向需求为目标,对学科知识进行单元整合,优化知识结构和课时设计,构建学习、教学、教研紧密融合的学科支架。其中小学阶段就由200多名学科名师组成设计团队,开发10个学科体系化课程教学资源。“爱种子”平台通过推送优质的“双资源”,让很多不擅长开发教学资源的乡村教师,从到处拼凑教案等低效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能更专注于教学创新设计和活动实施。
“我们还引入欠发达地区的名师和教研员,进一步把准欠发达地区教学信息化具体需求、实施要求。”华南师大教育信息技术专业教授叶惠文介绍,双方团队聚焦课堂教学改革,摸清欠发达地区设备承载水平、教师应用能力、学生接受水平等需求侧情况。他们不但对方案进行本地化、乡土化改革,还逐步总结出欠发达地区推进教育信息化更具针对性的理念,形成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领为主,教为学服务的模式。
为尽量让城乡学校都能建得起、用得起、用得好、常态用,“爱种子”教学云平台着力搭建数字学习生态系统,将学与教资源建构与应用、信息化课堂教学与教研、辅助教学和学习工具、信息化支持服务等融为一体。该平台还根据不同类型学校的多元化需求,构建智慧环境、优质资源服务体系等。
多方力推“三环四得”教学模式本土化变革
飞来峡中心小学地处广东清远市飞来峡镇,是一所相对偏远的山区学校。符小梅已在这里从教32年。今年50多岁的她,说话时声音有些沙哑。
“我们学校低年段的老师多半声音会沙哑,因为一节课讲得太多了。”符小梅说,此前,因担忧学生学不懂、学不会,她上课常从头讲到尾。
“爱种子”项目组引导师生践行“三环四得”教学模式,通过自主学习、互动探究、主题拓展这3个螺旋式递进的教学环节,逐步学得、习得、评得、教得。
“以前,很多乡村学校的学生比较害羞、胆怯,表达、创新等能力相对偏弱。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他们在课堂上也缺乏锻炼平台。”而现在,符小梅着力引导学生通过预习、小组合作、汇报交流等形式,团结协作、互学互助,勇敢自信地表达所思所想。
针对学生普遍面对的重点难点,符小梅进行精准教学。学生掌握所有知识点后,她再结合生活情境,进行主题拓展。在教学过程中,符小梅着力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角。
据介绍,“爱种子”在自主学习环节中,引导学生在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逐渐提升学习能力,从而让他们“学得”。为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爱种子”在互动探究环节中,侧重让学生在情境中重构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思维,让学生“习得”。主题拓展环节则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驱动力、创新能力。教师基于每个环节采集的学生数据指导教学,因材施教,实现“教得”与“评得”。
其中,“爱种子”尤为强调学习共同体,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体验。在课程教学中,阳西二小副校长罗佩燕带领教研团队,引导学生们在小组合作中,细化每个组员的分工。明确的目标、清晰的任务、个性化的汇报,让每一位学生通过互助、分享、借鉴等交流方式,参与解决问题。
各地区情、教情、学情不一,如何推动“三环四得”教学模式进行本土化变革,努力做到一地一方案呢?“爱种子”项目组与合作地教研部门强化协同,努力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项目组现已建立区域教研共同体,这包括省市名师团队、区教研室教研员、技术团队。共同体还以导师驻点教研、校际联研和校本研修为抓手,构建了三级教研网络和教改保障机制。
“合作地教研部门集聚熟知本地教情、校情的教研教改专家,他们有职责有能力推动教改,提升区域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将地方教研部门作为所在地‘爱种子’教改指挥中心。”胡钦太介绍,本地教研部门在专家指导下,调研分析实验校教师的不足和需求。他们基于数据驱动,因地、因校制宜,精准开展个性化的教研活动,构建适切性的教学范式,指导教师更简便地应用平台资源。
引导学校评价重点从单一智育升级为“五育”并举
“这么多年,我主要靠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案走过来。”学校刚引入“爱种子”教学新模式时,符小梅有些不知所措。
为提升乡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引导他们转变教育理念,“爱种子”项目团队在实验校引进项目之初,派技术人员驻校,指导符小梅等乡村教师使用平台。清城区“爱种子”项目导师还每周到部分实验校一次,为这些乡村校、薄弱校教师上示范课,共同磨课。同时,实验校组建教学共同体,科组长、备课组长率先示范,带动更多教师开展深度的信息化教学改革。
如何将实验校真正打造为信息化教学改革的“主战场”,而非“跟跑者”?“爱种子”项目组注重健全实验校的教研机制。他们在实验校内部,培育学科教研共同体和跨学科教研共同体,建立教学、教研、培育一体化体系。“爱种子”项目组通过教研活动、示范引领、课例研磨等方式,引领实验校教师提升专业能力、信息化素养和跨学科教学能力。
为让实验校内不同类型的教师会用、用好,“爱种子”平台专门打造了教学支架,提供简便易懂、实操性强的教学范式和导学案,教师可按部就班地“点点用”。很多教师逐渐实现从模仿到适应、逐步提升、自我改进、创新设计的转变。
“‘爱种子’平台注重教学评一体化,尤其看重课堂的过程性评价。”中山市菊城小学数学教师李伟群举例说,当他带着学生学完一个知识点、一节课,“爱种子”平台还会设置数个问题,让学生通过自评、小组成员互评等方式,测试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平台也会记录学生在学习、应答过程中的积分。
原来在部分欠发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在评价学校时,侧重于底线评价、学生考试成绩评价。这些评价指标不全面,评价数据相对模糊。“爱种子”平台如何用好评价“指挥棒”?
“我们以问题为导向做改革。‘爱种子’云平台基于教学终端和大数据技术,实时采集教学数据,即时分析和反馈,实现教学与学习反馈数据可视化。”胡钦太表示,“爱种子”云平台对每天、每课的教学数据,进行采集归类、关联分析,形成区域教育部门教育管理大数据。当地教育管理部门可通过云平台,随时了解区内实验校课堂互动实况等教学情况。
同时,“爱种子”项目组通过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强化过程性、发展性评价,监测、应用多元化的评价数据,更加注重对教师师德师能评价。“爱种子”平台引导教师从关注优秀学生,到关注全体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针对数据反映的问题和不足,实验区发挥教研力量,选派专家进行针对性指引提升,努力做到科学、精准决策,努力引导学校评价重点从单一智育升级为“五育”并举。广东省基础教育与信息化研究院再进一步汇总分析各个实验区、实验校的数据,总结问题不足、推广典型经验、优化升级路径,从而促进全省实验区相互取长补短,动态改进提升,共建共进。
“爱种子”在改革探索中总结出逐层引领、以点带面的实施策略,注重以少数带动多数、以一批带动一片,逐步实现了“种子”教师带动实验校教师、实验校教师带动区域教师,已惠及广东省内17个县(区)。很多实验校、实验区不但取得了“解放学生、解放教师、解放家长”的良好成效,还借机动态优化教学模式。2020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将“爱种子”列为基础教育改革十大工程之一。2021年,该项目荣获2021年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类)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