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柯桥区教师发展中心 主任 鲍国潮
农村教育发展是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点与难点。如何办好乡村教育,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和人民满意度,是关系到教育健康发展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乡村教育应从三个方面转型。
一、认识转型。改革开放之后,乡村教育逐渐成为衰退、落后的代名词,我们在认识上以城镇教育作为镜子观照乡村教育,在看到乡村教育弱点的同时,把乡村教育原有的优点也“连同洗澡水一起倒掉了”,试图以大规模、高投入、快节奏、精细化的城镇教育之路去改造乡村教育,实践证明,这种思路导致乡村教育的急剧萎缩,乡村教育“空心化”“荒漠化”已开始蔓延,为此,乡村教育要发展,首要在于认识转型。事实上,一直以来,建立在熟人社会、宗族管理基础上的乡村教育以散点化、小型化、慢节奏、粗放型为特征,其优势在于与乡村生活、田间劳作、四季节气、传统文化、民俗民风紧密结合,以培养自觉、勤奋、朴实、忠诚的人格见长。因此,充分认识乡村教育的特点,加强制度设计,使乡村教育的优势得以彰显,是发展乡村教育的首要任务。
二、投入转型。乡村教育经费不足是事实,硬件条件落后也是事实,但是,这些困境至今得不到很好的解决是与投入方式有极大关系的。一是以生均公用经费的保障方式不适合广大农村地区,农村地广人稀,乡村教育网点分散,学校规模偏小,若以生均公用经费的方式投入,势必经费不足,这就加剧了农村教育网点的撤并,破坏了乡村教育生态,所以从经费投入上来讲,均衡不是指生均经费的均衡,而应该是生均资源的均衡;二是以学科作为教学基本单位的课程投入模式,消解了乡村教育课程融合的优势。乡村教育天然地与自然、生活和乡村人文融合在一起,课程边界模糊,但是现代教育管理严格的学科壁垒重创了乡村教育的特色;三是以硬件为主的投入方向,使乡村教师队伍流失严重。由于事实上城区教师的收入高于乡村教师,而乡村教育投入的重点又是硬件,这使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雪上加霜。因此,投入转型是破解乡村教育发展难题的治本之道。
三、管理转型。一是乡村教育的课程管理须有单独设计。课程设计要从乡村文化回应的角度,给予乡村学校独立的课程空间,从地理空间、地域文化上呵护乡村儿童;二是打开乡村儿童发展助力通道。目前有不少民间志愿者进入乡村教育领域,但在教育内部需要行政部门协调更多的资源统筹进入乡村教育,让乡村儿童的个性化教育得到更好的满足;三是推进教育型乡村建设。中国历来有“礼失求诸野”的说法,这说明乡村往往能保持较好的文脉,但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乡村社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乡村文化生活萎缩严重,推进教育型乡村建设,重塑乡村文化,应当是发展乡村教育的社会基础。管理转型是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