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青云
“在无数蓝色的眼睛和褐色的眼睛之中,我有着一双宝石般的黑色眼睛,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在无数白色的皮肤和黑色的皮肤之中,我有着大地般黄色的皮肤,我骄傲,我是中国人!”6月4日,在四年级学生集体诗朗诵《我骄傲,我是中国人》中,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三小学的“忠”主题道德讲堂拉开序幕。该校把“孝、悌、勤、俭、礼、义、忠、信”这八个字作为德育主旋律,每月以一个字为主题开展道德讲堂。迄今开展的“我孝父母笑”“我悌兄弟亲”“书山有路勤为径”“俭以养德”“君子喻于义”等道德讲堂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教育部在此前发布的《关于庆祝2018年“六一”国际儿童节的联合通知》中再次强调,今年继续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我省各所中小学,都像富春三小一样,积极找寻和创新各种形式、载体,把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作为一项重要的德育课题,落实到日常教育活动中,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助力“加分”。
绍兴市柯灵小学校长金华星认为,对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一个重要抓手就是做好“激活”和“唤醒”,包括念好民间俗语、讲好美德故事、习好传统艺术等方面。“我们的俗语谚语中,承载着很多美德期待和美德倡导,类似‘和气生财’的和谐观、‘笑一笑,十年少’的豁达观、‘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恩义观、‘在家靠兄弟、出门靠朋友’和‘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团队协作观等,美德故事和传统戏曲艺术也一样,那些脸谱化的人物角色往往表达了历代中华儿女爱憎分明的强烈情感和鲜明立场,是传统美德的生动写照和集中体现。”金华星说,“孩子最喜欢听故事,也最容易崇拜名人、效仿英雄,孩子接触和学习这些非常好的美德载体,会更愿意信服和追随这些传统美德。”
台州市椒江区云健小学灵济校区就巧妙地利用了传统美德教育中的“英雄效应”:浙江省国防教育基地汪秀福烈士纪念馆就在该校校园里面。“学校探索‘学英雄 养习惯’的德育模式,引领少先队员向英雄汪秀福学习爱祖国、爱人民、会助人的精神。”校长李敏英说,该校一年级新生进校后第一周就先带他们参观纪念馆,学习英雄人物事迹。学校还围绕“学英雄 养习惯”设计了一系列活动,比如“在英雄面前宣誓”,寻找身边的最美党员、美德少年,开展“学习英雄和模范人物”等主题的剪纸大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为人正直、学会感恩的传统美德。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孝”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在学校的传统美德教育里占了很大比重,很多学校都开发了“孝”文化特色课程。
安吉县孝丰小学所在的孝丰镇素有“千年古城·孝子故里”的美誉,学校一直以来把“孝”文化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特色,在全体师生中开展“孝敬教育”主题系列活动,并分年级实施:一年级爱父母、二年级敬长辈、三年级爱老师、四年级尊师长、五年级爱学校、六年级爱祖国。“根据各年级的不同主题,开展‘每日孝行’,让学生在长期的教育体验中感受‘孝’文化,并形成一种自身的优良习惯。年段不同,体验的内容也不一样,每月更换,长期坚持。”校长江丽表示,该校还把每年的1月和5月固定为学校“孝敬教育”主题教育月。
“慈孝教育”在仙居县官路镇中心小学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校每年都有一次历时一个月的慈孝文化节,全校师生和家长参与其中。内容包括:学生阅读“慈孝”书籍,自觉加入“行孝”“传孝”行列,开展“慈孝之星”“慈孝家庭”评选,师生同写“我的慈孝故事”,利用各种主题节日布置“亲情作业”等。校长李雄伟介绍,学校正在开展传承文化为核心的项目化志愿服务,将慈孝教育制度化、品牌化、内涵化,最终达到持续育人、全面育人的目的。
对于很多学校来说,把一项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活动做细并坚持下去,就是一门特殊的德育课程。慈溪市观海卫镇卫山学校校长叶建立说:“传统美德教育,不能只体现在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开展一次帮扶活动,到社区进行一次大扫除,或到烈士墓前开展一次扫墓活动等这样一些零敲碎打的形式上,真正能起到作用的,是将具体的美德行为贯穿到学生日常细小的行动中,并一以贯之。”该校的美德教育非常注重细节和持续性:每天早上升旗前,全校师生会进行30秒钟的仪表整理;中午就餐时,每个班的学生要等到全部学生坐齐了再开始吃,高年级学生还会帮助低年级学生分餐盘、打饭菜等。“这些普通的行为一直坚持才能使传统美德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