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舞龙社团的学生正在校园里排练
□本报通讯员 朱 敏 黄 微 苏立军
俯地为车,翻身为龙。这几年,在遂昌的重大场合或是节庆现场,总能看到活灵活现的车龙,龙身下的舞龙人,基本都是年龄在16岁左右的小伙,他们是遂昌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舞龙队的学生。日前,笔者来到遂昌职业中专,探访这支闻名山城的舞龙队。
“身板挺直,注意力集中!”走进校园,操场上一群学生正在进行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带队教师鲍仙军告诉笔者,这是学校的舞龙社团,周一和周三各开设两节选修课,学校会从中组建和选拔舞龙队成员。
从鲍仙军口中,笔者了解到,2008年,学校开始成立舞龙兴趣小组,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日常训练和县(域)文化节庆演出。2013年,学校开设社团,将学习舞龙技艺、传承民俗文化纳入学校重点工作。2015年,遂昌职业中专获批遂昌县车龙传承基地。这支舞龙队不仅斩获了全市龙舞大赛金奖,更获得了浙江省首届体育大会金奖。
“10年间,学校培养了一支有着300余人的舞龙队伍。”鲍仙军说,不少舞龙队的学生毕业后仍然传承着舞龙技艺。“今年开春央视直播的‘九龙闹春’现场,除了我们学校的这支车龙队,东峰村的畲族布龙队就是由毕业生组建的。”
问及这么多年遂昌职业中专舞龙队经久不衰的秘诀时,鲍仙军笑着告诉笔者,学校的舞龙队就像一个大家庭,学生们在这里收获的不仅是舞龙的技艺,更有教师、同学间的真挚情感。
交谈间,鲍仙军带笔者走进位于行政楼3楼的舞龙传承室。学生蓝任翔、赵筠杰正好换上了马褂样式的舞龙服。
“两节龙身之间有一个勾连的地方。表演时,从车变为龙的时间要控制在10秒以内。‘变身’过程中需要龙珠和龙头配合喷烟、舞动来转移观众注意力,勾连完毕后,队员会统一用手叉腰,向龙珠发出开始信号。”蓝任翔一边向笔者演示舞龙的基础动作,一边详细介绍道。
随即,担任龙头一角的赵筠杰介绍了腾龙、盘龙、直躺等舞龙形态。他告诉笔者,一条车龙分为9把1珠,一节龙身的重量在20斤左右,而龙头的重量则超过了30斤。“有时候表演或是排练得久了,队员们的手掌都会起泡、开裂,但因为热爱,大家从不喊一声累。”
谈起车龙的历史和舞龙的要领,本还有些腼腆的蓝任翔、赵筠杰打开了话匣子,俨然就是一个个“小专家”。而和他们一样,因为热爱而投身舞龙队的学生还有许多。
“如今,不仅有改进自大柘‘太平龙’的车龙,我们学校的舞龙队还舞着包括稻草龙、布龙、粽龙等在内的‘龙品种’。”鲍仙军说,舞龙至今,队里的龙娃们参加(省市县各级)活动近百场,并多次登上央视一展舞龙技艺,弘扬遂昌民俗文化。
据悉,接下来,遂昌职业中专还会带着龙娃们把龙舞进全县各小学,让孩子们从小接受舞龙文化的熏陶,打造全县舞龙文化传承的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