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中国知网擅自收录其160篇论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89岁退休教授赵德馨把中国知网告上了法庭,并赢得了官司获赔70多万元。赵德馨维权成功,引发了舆论的广泛关注。对此,中国知网发布说明,就此事表示道歉。赵德馨表示,希望知网之后能拿出具体的整改措施,真正拿出诚意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停留于表面。
这几年,知网不断陷入舆论争议当中。据媒体报道,知网频频提高数据库服务价格,甚至连北京大学图书馆都曾因知网数据库“涨价过高”,通知读者可能停用;作为多数高校指定的学位论文查重渠道,查重费用高,学生用不起;收录作者论文近乎零成本,作者本人下载论文却需要付费;其获得著作权授权的合法性也存疑,被指侵犯作者知识产权……
一方面依靠一家独大、近乎垄断的地位,以几近零成本收录知识创作者的著作;另一方面则频频向用户涨价,利用知识共享获得高额利润。2020年,同方知网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近12亿元,毛利率达到了53.93%。高收益的背后,是不断抬高的数据库服务价格和给予作者的微薄版权费用。
但是,多数人对知网的商业模式敢怒不敢言,较真维权者寥寥。因为知网作为论文领域的平台巨头,已经成为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学术读者的某种“刚需”,不仅是获取学术资源的重要渠道,还是学术评价的重要依据。论文发表之后能不能在知网上搜到、有多少篇,已经成为一些学术机构评价和考核学者的重要依据。这一次,赵德馨教授维权打赢了官司,知网便下架其论文。对于已经退休的教授来说,知网收不收录其论文都不会影响其学术地位,但是对于还在学术岗位上的年轻学者来说,这显然是无法承受之重。
网友们直呼“学子苦知网久矣”并非没有缘由。知网能够一家独大,离不开国家的支持,离不开各学术机构的学术资源供给。作为数据分享平台,知网并不生产知识,但却靠着知识分享坐收渔利,是其最为人所诟病之处。这一次赵德馨教授维权成功之所以引发如此大的关注,正是公众对知网的不满情绪堆积的结果。
面对公众的批评,近年来知网也并非没有改进。比如,自2019年起,中国知网已开通作者服务平台,所有作者一经实名注册,即可无限期免费使用自己的作品。自2016年起,中国知网向全社会免费开放八年前出版的文献。但是这些改进措施,与其作为“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的定位、与公众对其的期待相比,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怎样改?知网应当认真倾听舆论的声音,拿出更有力的行动。比如,如何解决著作授权的合法性问题,尊重作者的知识权益?如何给作者支付稿费?如何把学生论文查重的费用降下来,减轻广大学子的经济负担?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合情合理的解决,显然难以平息公众的不满和批评。
而最大的问题,还在于摆正自身的位置,回归知识资源共享初心,平衡好追求商业利益与公益性之间的关系,为知识共享学习、文化事业进步多作贡献,希望这一类的学术数据平台能够更好呼应时代的期待。
(作者系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