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龙岩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在开展福建省2021年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面向数字经济的新商科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与实践”研究中,针对“金融学”课程教学实践中的难点痛点问题,落实新文科建设要求,突出“金融与新技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产教与科教融合、多元化教法与信息化手段融合、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与自建本土特色教学案例库融合、生生互评与‘双师’评价融合”,着力探索新财经课程内容、教法、师资、资源、评价“五位一体”教学创新体系,形成“教学相长、持续改进、良性循环”的格局,构建高阶性新财经课程体系。学生学思研用创多维高阶能力有效提升,教师课程建设和团队建设成果丰硕。
?固本溯源 重构内容体系
以“新财经”建设理念为指导,学院突出系统、复合和交叉思维,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金融学》为主体,综合运用“删、增、强、弱、并、融”等措施,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调整,突出重点和难点,跟踪国内外金融学术发展动态,进行适度的课程内容更新迭代,关注金融科技应用、金融政策导向、金融业态创新等新趋势,并紧跟经济形势,引入数字经济背景下的金融与经济发展趋势新理论,探索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并融入红色金融有关内容,既保持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严整性,又与时俱进,体现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推陈出新 创新教学方法
学院坚持因材施教、权变教学,引用、组合、开发一套包括“翻转课堂”“BOPPPS课堂结构”“TPACK互动教学”“案例教学”“结构化讨论”等适配“金融学”课程教学特点的方法工具箱。根据教学实境,综合运用师讲生评、生讲生评、以练代讲、研讨辩论、项目探究等多种方法,注重真讲真学真思真用,由注重“学习结果”转向“学习过程”,努力达到“无招即有招”的教学境界。与时俱进,发挥“超星”等新技术、新手段、新工具以及智慧教室等教辅设施的作用,实现“听讲—回答—对话—研讨—辩论—科研—实践”全过程的有机融合,通过信息化赋能,拓展课内课外学习空间,极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引企入教 建强教学团队
学院充分发挥和利用所在地是国家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的政策优势,深入推进“金融学”政产学研协同育人与协同创新;建设的“福建省数字普惠金融科技经济融合服务平台”入选福建省科技经济融合服务平台名单,成为数字普惠金融创新高地;打造数字普惠金融学院,与12家金融机构建立产教融合关系和实习实训基地;聘请业界导师20余名,实施“学界—业界”“双师”同课;与东吴大学、彰化师范大学4名教师开展“金融学”“双师”同课,拓展师生视野。吸收学生参加主讲教师开展的区块链普惠金融、红色金融等项目研究,真题真做,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以研促教,教研互促。
?多元并举 丰富教学资源
学院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金融教学案例、教学资源,从中动态精选建立案例库,满足教学需要。基于我国金融发展背景和区域金融体系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自主开发与“中国金融故事”相关的特色金融案例,反映我国金融领域的成功经验和未来改革发展方向,增强学生对金融领域的切身感受。加入丰富的数字化金融和金融科技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参与相关案例调研、资料收集、整理和讨论。借助学校所在地拥有红色农信、闽西工农银行等红色金融资源的独特优势,开发建立红色金融资源课程思政案例库,传承红色金融血脉。
?聚焦成长 改革教学评价
为培养出全面、务实、专业的金融投资行业人才,学院强化动态化、过程化和多主体考核评价。日常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状态、讲评情况与能力递增性等,期末注重理论系统性和能力应用考查。要求学生开展实践调查,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分析金融现实问题,采取“学生汇报、互相讨论、交叉打分、‘双师’点评”的方式进行学习效果考查,计入课程总成绩,以此培养学生洞察金融现象、分析和解决金融问题的能力。强化多元化考核评价,摒弃封闭性、具有标准化答案的考查评价方式,在案例分析、实践调查、翻转课堂、结构性讨论等教学环节中,合理设计考核方式和结构性比重,采取分组交叉互评、强制性分布打分等方式,提升学生互评的积极性、客观性和有效性。同时,邀请业界专家参与课程评价,并赋予一定权重,对学生进行更加全面客观的评价。
龙岩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因势之需、应势而为、乘势而上,发挥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优势,持续深入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构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课程体系,开创了新文科建设的新局面,推动新财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龙岩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 黄可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