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省属公办全日制高校,也是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和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学校本着“求真、求实、求精、求新”之校训,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发展为宗旨,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服务国家战略、振兴区域经济、促进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产教融合,实施资源集聚工程
学院搭建产教融合信息平台,成立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与两个职教集团,开设继续教育网络学习及培训平台,开启和创新“234”人才培养路径,即建设两大工程、深化两个“333”计划、实施“2222”措施,打造高职院校服务贡献典型学校。
“两大工程”一是资源集聚工程,二是产业支撑工程;两个“333”计划,一是资源集聚工程中的“团队+平台”捆绑计划、师生科研共同体计划、高层次项目培育计划,二是产业支撑工程中的创新驱动计划、桥梁纽带计划、支撑产业计划;“2222”措施一是高层次人才引培措施与高层次项目培育措施,二是精准扶贫措施与新农民助力措施,三是区校互助措施与品牌提升措施,四是指中小学职业体验专业中心建设措施与志愿者服务措施。
以打造高职院校服务贡献典型学校为己任,学院在资源集聚工程中,致力于构建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创设条件提高全院校师生,尤其是博士生导师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将现有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创新中心与科技创新团队进行捆绑建设,成立师生科研共同体,鼓励学生积极加入教师的科研团队,参与科学研究、科技服务、创新创业等活动。
教师将师生共研成果,如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等,融入课堂教学;同时引进其他本科院校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指导和促进本院校博士教师的高层次项目申报及科研活动,持续推进科教协同、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实施产业支撑工程
学院在创新驱动计划中,坚持以创新性、应用性为导向,以方向集聚、成果产业化、经济效益量化为抓手,逐渐完善本院校联合技术转移中心、徐州市聚高中美技术合作交流服务中心的制度和机制建设,成立学院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如今,学院每年的授权专利多达500余件,其中有发明专利100余件,发明专利授权数量连续三年名列全国前十,专利转化率高达30%以上。
在桥梁纽带计划中,学院坚持校企合作,成立了校企合作理事会,对接国家战略和江苏省50条重点产业链及徐州市24条优势产业链,整合优化资源,在上海、苏州、无锡、深圳等十多个城市建设了长期合作的实训基地和就业基地。
学院尤其重视与中小微企业的联系,建立了校地、校企定期联系制度,开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院职能部门、技术转移中心牵头,组织教师走进企业生产一线,了解基层对技术的需求,面向企业生产一线进行教改。
教师开展“四技服务”,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切实帮助中小微企业改善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迄今为止,学院已为当地300多家中小微企业提供了技术开发、技术咨询等服务活动,为企业解决了200多项技术难题,每年帮助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高达2.5亿元,学院每年“四技服务”创收3000多万元。
在支撑产业计划中,学院定位于服务中国产业,帮助中国产业走向全球产业中高端市场。为此,学院制定和实施高层次人才引培及高层次项目培育措施,扎实帮助本院校教师提升科研实力和科技服务能力。
学校还开展服务西部专项行动计划,对西部农村进行精准扶贫,深化与西部职业院校的互助合作关系,参与徐州市对口支援新疆奎屯活动,推进“筑梦之旅”项目,助力新农民,促进西部经济持续发展。
回馈社会,创新贡献更上层楼
学院依托专业群,推进专业和当地社区对接,成立了三个社区培训学院,打造了“苏橡培训”和“旋挖钻机手培训”两个特色培训品牌,组建起一支专业的社区培训咨询服务队伍,持续提供社区培训服务,解决当地技术人才紧缺的问题,每年培训6万多人。
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江苏省《关于加强中小学生职业体验教育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学院落实国家关于中小学生职业体验的总体布局方案,为当地中小学生提供第三课堂职业体验服务,引导孩子们未来的职业发展。
今天,学院已经建设了2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工程中心、1支省级科技创新团队、9个产业学院、2个省级中小学职业体验中心,连续4年入选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学校,为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
丹心问天,矢志报国,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牢记教育使命,以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为己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杨昭 徐云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