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市一家长将自己孩子所在小学发放的一份印有“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八个技能”的文件照片发到网上,这份“技能清单”引发广泛热议。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成长,给学生制定“技能清单”,出发点很好。但就这份技能清单来看,很多网友担心学生能否真正完成:学生在小学阶段的阅读量不低于1000万字(约200本课外读物,其中必须包含30本纯英语读物),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英语,在毕业前能参与完成一项实验并写出一份较完整的实验报告……
如果“技能清单”要求太高,高到学生接不住,就会变成假大虚空的“要求”。此时,初衷良好的“技能清单”除了变成学生的“技能包袱”,并无多少实际意义。如果学校再以家校合作为名要求家长协助落实,只能让家长诚惶诚恐、学生压力陡增,并引发社会非议。
学生、家长乃至社会并不反对学校给学生制定“技能清单”,但必须以学生“接得住”为原则。具体来说,学校制定技能清单要注意以下问题:
其一,要全面了解学生。是否需要制定“技能清单”,学校要对本校学生的思想与道德认知、学业水平、素质与能力等进行全面评估,了解学生有哪些特长,存在哪些发展短板。在全面清晰掌握学生素质的基础上,制定大多数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符合儿童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的清单。
其二,要在政策框架内落实“技能清单”。学校必须不折不扣地落实“双减”政策,在实施“技能清单”的过程中,应遵循因材施教原则,不能让“技能清单”变成学生的“技能包袱”,不强制要求全体学生都达到清单要求,鼓励每个学生量力而行。同时,教师要做好必要的指导工作。
其三,不要将落实“技能清单”的责任转嫁给家长。教育离不开家校合作,但任何教育行为都要家长深度参与的做法也不可取。学校制定“技能清单”应充分听取家长的意见,但不能增加家长的压力,更不能用亲子共同完成、家长打卡签字等方式加重家长的负担。
学生成长的过程,也是技能不断提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一份“技能清单”作为努力的目标,但要以学生“能接住”为前提,否则只能成为“包袱”。
(作者系江苏省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