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维四阶三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系统化、体系化、多样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能力培养,营造高校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深度改革和质量提升的突破点。
作为地方民办本科高校,浙江树人学院积极响应国家转型发展的号召,始终强调办学模式的实用性与实践性,关注增强院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与学生职业发展的功能,坚持以“四新”建设为方向,以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创业为导向,以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为基础,探索建立“双创”人才培养长效机制,从“制度保障、理念创新、环境营造、课程设计、实践探索”等多方位、长时段发力,在学校“名校民办”建设中逐渐摸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双创”教育生态系统的探索与实践
创办于1984年的浙江树人学院是改革开放后国内社会力量办学的先行者,学校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创新创业史,“敢为人先,特色办学”的创新精神已内化为学校快速发展的基因和信仰。2008年成立了就业创业教育中心,启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实践探索,是国内最早开展“双创”教育的高校之一。以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定位,2015年学校被确定为浙江省首批应用型试点示范建设学校,同年,学校成立了“双创”教育组织机构——创业学院。根据学校自身总体规划,于2021年将“创业学院”升格为独立建制的“创新创业学院”,目前是学校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学校聚焦社会需求,大力服务经济发展,从意识和理念上将“双创”教育上升到战略高度,积极确立人才培养的定位与方向。
对于高校而言,如何打造“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双创”教育实践成效,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高校落实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学校创新创业学院汇聚全校“双创”教育资源,建立规范的管理和研究支撑平台,健全“双创”教育协同运行机制。通过吸纳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的“双创”资源要素,协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匠心打造“五维四阶三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通过系统性规划和资源整合,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培养,使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能够更加全面地成长。教育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复杂性和多元性,要求学校必须首先强化顶层设计,这一核心命题关乎未来“双创”教育生态系统建设能否明确方向、精准发力,进而真正发挥育人功能。
浙江树人学院“五维四阶三全”生态系统以“双创育人、校企协同、专创融合、以赛促学、孵化支持”五维融合理念,构建“探索—创意—创新—创业”四阶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全过程、全方位、全链条”三维立体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通过创新创业各个元素相互之间的协同联动,组合成“内部聚能、自旋发展、牵引拉动”的自循环生态体系,共同推动高质量“双创”人才的培养。
推进“双创”教育精准发展
浙江树人学院的“双创”教育生态系统围绕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终极目标构建,沿循学生大学阶段的学习时间轴,梯度升级“双创”教育的纵深度。
(一)构建“双创”教育培训体系
创新创业课程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课程体系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核心。学校四阶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贯穿学生学习历程四个阶段,发挥课程体系长久服务功效。第一阶段: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普及性的通识类“双创”课程,旨在把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内化为学生的自我价值追求;第二阶段:面向有创新创业潜力的学生,结合区域经济特色和学科专业特点,开设具有产业特点、与创新创业实践密切相关的专业类课程,增强学生“双创”知识和相关技能;第三阶段:面向有创业意向的学生,通过开展各类“双创”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创业意志,提升学生的“双创”技能,提高学生的风险意识和抗挫折的能力;第四阶段:面向实际开始创业的学生,搭建服务平台,对接外部资源,促进“双创”成果转化,加速项目孵育。
四阶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双创育人”和“专创融合”的理念,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个重点的理论知识都有相应的实践环节作支撑,学生能在实践中运用和验证所学知识,确保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学习效果。
(二)探索“双创”实践路径方法
1.突出思想政治引领,强化创新创业意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着高度的契合性。思政教育的目标方向是培养具有正确价值取向的高素质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方向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两者的落脚点均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上,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本身就包括思想价值的取向性,这也是两者共同目标的契合性体现。
浙江树人学院2022年获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以此为基础,学校积极开展学研结合,深化“双创”价值引领。科学布局和合理优化“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的体系架构,为两者的互动与依托提供体系保障。通过在思政教育中引入创新创业的相关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报国的意识。依托课程思政,突出课程思政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形成师资协作和实践融合的体制机制,通过主题性实践活动,进一步推动思政一体化和创新创业深入化效果的实现。确立“双创”教育“理想、信念、责任”的价值导向,强化爱国主义情怀、创新精神、诚信守法、社会责任、国际视野五大核心元素的融入。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思考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推进专创交叉培养,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与传统学科不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急需一批既可以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在基础知识学习中打下扎实基础,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在各类实践活动中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的创新创业导师。浙江树人学院基于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优化培养模式,以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为路径,凸显创业知识和实务能力培养。以创新创业学院为主体,与各专业学院联动,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共建精品“双创”课程,共研特色“双创”案例,共育拔尖“双创”人才。选拔具备一定创业基础的学生成立创新创业人才实验班(青创班),通过“专业导师+创业教师+企业导师”三导师共育模式,全程“陪跑”助力项目发展;搭建“课程+实践+竞赛”立体孵化体系,打造教学、实践、竞赛闭环人才培养样本,并依托创业孵化学生社群的“传帮带”,催生“双创”人才“自繁衍”。
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未来乡村共富研究所”等研究机构,联动“交叉科学研究院”“现代服务业研究院”“转化医学研究院”等部门,加强“双创”基础和特色科研。通过对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深度融合的研究,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创新创业元素和资源要素,使学生逐步夯实专业理论基础,不断完善专业的创新创业知识体系,从而做强优势学科专业,形成人才培养高地,做优特色学科专业,实现内涵式发展。
“双创”教育演进的经验和成果
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浙江树人学院特色“双创”育人体系建设成效明显:
1.创新创业教育覆盖面广
学校在“双创”课程全覆盖的同时,每年约有50%的学生参加各类“双创”训练、实践、竞赛活动。在浙江省教育评估院就业数据调研中,毕业生创业率多年保持在全省本科院校前十位。
2.标志性学科竞赛取得突破,总体成绩提高
近3年来,学生获得国家、省级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奖项千余项,获奖率逐年递增。“标志性”学科竞赛高级别获奖逐年提升,获得“互联网+”“挑战杯”国赛银奖1项、国赛铜奖3项、省赛金奖3项。
3.“双创”教师胜任力增强,教学成果丰硕
目前学校“双创”导师库已有成员近500人,其中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成员、“互联网+”国赛评委专家库成员、浙江省青年创业导师、杭州市创业导师、绍兴市创业导师近60人。相关教研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省部级领导批示或采纳,并在权威媒体刊发理论文章多篇。
4.“校企政地”协同深化,服务地方能力提升
学校已建有院士领衔的“树兰国际护理学院”等14个行业学院,其中“智慧康养产业学院”入选浙江省首批重点支持的现代产业学院。通过“校企政地”多方协同、“产教科创”交叉融合,大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和发展能力。建有校外实习实训实践基地近300个,其中国家基地1个、省级基地6个;省级产教融合联盟1个、省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3个。携手校友企业“宇海集团”、景宁县政府部门共建“宇海创新创业研究院”,在景宁共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助力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
5.引领性、示范性强,输出“双创”教育新模式和经验
浙江树人学院的“双创”育人生态系统建设成果显著。建校39年来,办学质量稳步提升,社会声誉不断提高,已培养出9万余名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人文素质好、具有吃苦耐劳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培养出大华股份、双环传动、微光电子等十余家A股上市公司创始人,并涌现出一大批新生代优秀企业家。根据“校友会2023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排名”,学校位列浙江省第7名。近年来,学校“双创”教育相关成就也获得了外界的肯定,主流媒体纷纷报道学校“双创”育人经验,具有一定的可复制性和推广价值。
(谢凌云 郭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