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北医药学院以构建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融合发展的“四融四度”培养体系为抓手,以“立德树人、提高质量、追求卓越、服务社会”为研究生教育的主线,以“质量、特色、成效、贡献”为学科建设的价值导向,推动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
学科党建与思政教育交叉融合增“温度”
学校将研究生思政教育与学科建设融合,多措并举着力培育有温度的研究生。
紧抓党建育人。出台《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实施细则》《研究生党建“双创”工作实施方案》,学科点设党支部,导师团队设党小组,支部建设与学科建设高度融合,并吸纳优秀博士教师兼任研究生党支部书记、辅导员或班主任,为研究生学科党建与思政教育结合搭建平台。学校先后获得“湖北省高校研究生样板党支部”“湖北省高校研究生党员标兵”“十堰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
打造育人品牌。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系列活动,以研究生成长成才为“经”,以不忘初心、研途启航、医学人文、学风教育、学生擂台、导师论导、研学风采等主题活动为“纬”,培育研究生的医学人文素养,建成“研途有我”关爱文化品牌。从研究生入学开始,通过设计不同的主题活动,研究生管理人员、导师、教师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学生街头救人、志愿服务等事迹被多家媒体报道。
加强课程育人。将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出台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注重人文素养教育在育人中的作用。将医学人文课程纳入研究生课程体系;在导师遴选、考核、评优等制度中纳入医学人文素养内容;在研究生奖助制度和评优评先指标中纳入敬业精神、医德医风等内容。研究生课程“医学分子生物学”入选国家教育部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在国家教育部门学科评估中心组织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道德和职业胜任力评价中,对湖北医药学院学生的评价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推动实践育人。组织流行病调查、健康科普、支医支教、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研究生“医洒乡村”志愿服务队连续8年开展医疗扶贫,帮助村民树立健康理念,培养健康行为,入选团组织“健康扶贫青春行”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和湖北省教育部门“百校联百县—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计划”。90%的毕业生投身医疗卫生一线并坚守在山区不懈奋斗,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学科团队与导师团队对接融合提“高度”
湖北医药学院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学科团队与导师团队融合,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2020年麦可思公司毕业生质量评价报告显示,学校研究生导师满意度达98%,临床实践和科研培养满意度均达满分,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为95%。
创新人才引育与导师队伍建设对接。根据临床医学人才的特殊性,采取学校、医院、个人三方协商的形式,以灵活的用人方式引进人才。根据基础创新人才工作的特殊性,以人才的特长和创新工作需要为基础搭建平台,以平台引人才。近年来,引进和培育了一大批国家、省、市级人才为导师。同时,与国内高水平基地联合培养研究生,从基地聘用了一批高水平人才为导师,建成一批以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为代表的高水平导师队伍。
导师个人实力与培养研究生的能力对接。加强导师培训,实行“上岗培训—常态化培训”结合的方法,学校统一组织新导师上岗前培训,各学院组织导师常态化培训。改革导师考核评价体系,导师个人实力与培养学生能力比例为3∶7,将师德师风、优秀学位论文等纳入导师考核,引导导师重视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考核分数超过80分的导师才有资格参评优秀导师,每年评选出一批优秀导师、优秀毕业生、优秀学位论文。
实行科研团队PI管理与导师组团队管理对接。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实施导师组与PI团队结合的方式,即每个导师组由3—5个相同或不同专业的导师组成,且有至少1位德高望重的资深导师和1名PI团队骨干成员,PI团队与导师组对接融合形成不同团队培养模式。近3年来,学校50%以上的学术硕士毕业生发表了SCI收录论文,其中二区以上论文逐年增加。专业硕士执业医师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资格考试一次性通过率高。研究生屡获“长江学子”创新奖和创业奖、湖北省“挑战杯”奖、全国医科院校研究生临床能力竞赛奖等。
交叉学科团队建设与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对接。出台《学科群建设管理办法》,通过学科交叉组建关键领域攻关团队,优先招收优秀的学术学位研究生进入团队。为强化交叉学科团队建设,学校自主设置交叉学科学位点,以学位点建设为抓手,在特色领域集中力量攻关,培养跨学科创新人才,取得一批重要科技成果。
学科平台与创新政策统筹融合促“深度”
学科平台是科技创新的摇篮。湖北医药学院采取整合资源着力建设大平台,在科技攻关上走深走实,以学科条件与科技创新融合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组建科技创新大平台。整合所属省级重点实验室、省部级研究中心和省部级研究基地,建立优势资源共享的科研大平台,成立专门机构“生物医药研究院”负责大平台的管理。在研究院实行“创新特区”政策,即集中经费投入,建PI实验室,给予PI特殊津贴和经费;以科技攻关需要给予研究生招生倾斜支持,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
组建创新人才培育大团队。在大平台组建大的研究生培养团队,即“大平台+导师组+PI团队+硕士生+本科生”团队,强化科教融合、团队育人。
实行“四位一体”考核。对平台建设实行学科建设项目化管理,对PI实行协议目标考核,对导师实行岗位责任考核,对研究生按培养方案要求实行过程考核,四套考核体系均聚焦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设立研究生创新项目基金。每年投入100余万元支持研究生自主创新研究,大部分受资助的研究生获评优秀毕业生,其所写论文获评优秀学位论文。三年来,研究生依托大平台,参与大项目和大团队开展课题研究,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其中高被引论文和热点论文31篇;研究生参与完成的多项成果获得省部级成果奖,2020年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学科资源与专硕基地共建融合擦“亮度”
湖北医药学院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积极推进学校与医院资源共建共享,通过管理创新和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创新,为多元化育人提供有力支撑,着力提升研究生服务社会需求的能力。
学院与基地医院共建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或省级研究生工作站。以学科建设项目形式专项支持基地研究生培养,已建成7个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1个省研究生工作站。协同创新明显,省胎儿复杂畸形精准诊断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导师带领研究生围绕胎儿先心病的精准诊断研究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生殖医学研究中心突破一系列生殖医学关键技术。省肝癌精准诊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导师和研究生团队制定了一系列疾病诊疗指南规范,建立肝癌人工智能影像分析系统,实现了CT影像识别肝占位95.1%的准确率。
创新专硕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创新“校内+校外”的临床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临床技能教学中心和校外基地等平台开展基础技能培训和实战。公共卫生专业硕士(MPH)2020年开展预防医学方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开启省内医防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药学专业硕士优化实践模式,基地实践时间不少于1年但可根据实际分阶段进行,转化了一批应用型成果,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支撑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生物医药专业硕士培养点与湖北省大型创新企业合作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双导师指导学生参与企业科技攻关,真正实现产教融合。
建立校内外协同创新机制。与基地签订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聘用行业专家担任基地导师,出台《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各基地研究生培养质量统一标准;设立《学科建设成果奖励办法》,对基地成果根据贡献度统一纳入学校成果奖励,从制度设计上引导研究成果突出应用价值和服务贡献。
通过融合共振,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这两项高水平大学重要标志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学科布局不断优化、优势特色更加彰显。主干学科临床医学2018年入列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带动了全校相关学科的快速高质量发展。学校目前拥有1个省一流学科(临床医学),两个ESI前1%学科(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三个省优势特色学科群(以临床医学为主干学科的“现代医学学科群”、以预防医学为主干学科的“公共卫生与健康学科群”、以药学为主干学科的“生物与医药学科群”)。研究生培养质量明显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连续3年在国家教育部门学位论文抽查中全部合格;85%以上的研究生毕业后就业于医疗卫生单位;临床专硕执业医师通过率99%,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资格考试通过率99%;获“长江学子”等创新大赛奖次逐年递增。中国科教评价网报告显示,湖北医药学院研究生教育在全国214所医学高校中排名73,位居前34%,位居湖北省属高校前列。(阮绪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