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唱生态文明“壮”歌 促八桂大地绿色发展

网友投稿  2023-11-02 08:08:08  互联网

    近年来,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和科普基地为切入点,构建了生态文明教育教学体系和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体系,提升了生态文明理念传播影响力,为加快推动广西绿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与人才支撑。

    以学科建设为着眼点,构建生态文明教育教学体系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始终是桂林理工大学的优势学科,学校依托该学科着力打造“科普之翼”“科创之翼”,把提升公众生态环境科学素质作为一项长期性、经常性、基础性和战略性任务,把生态环保科普工作作为环保科技创新的重要社会基础常抓不懈。学校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度挖掘教学资源和科技成果,把学科优势、科研优势转化为科普资源,构建了面向“中小学生—青年大学生—社会公众—行业企业”多层次的集“意识—常识—通识—专识”于一体的科普教育体系;同时,为了满足广西环保行业人员和政府部门公职人员生态环境科学知识和业务能力提升需求,开设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线上课程,举办“科学·文化·素养”系列讲座、科技大讲堂,形成了理论培训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教育新范式。

    新时代的大学生是生态文明理念的实践者、传播者和引领者,需从自身的一点一滴做起,树立环保意识,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将课程思政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了“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的生态环保育人新格局;提出了以“新时代生态文明观”重构环境类专业核心价值体系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围绕教师队伍、教材体系、实践平台、育人文化、学生活动等方面开展了“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学科思政”一体化思政元素体系构建,建立了生态文明育人质量评价机制;以环境文化和工程素质养成为目标,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通识课程模块,坚持党建引领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构建了可共享的生态文明课程思政元素库,实现了环境类专业课程全覆盖;以产业转型需求为导向,以漓江山水保护为特色,将绿色、循环、低碳新技术及时引入人才培养各环节。

    以学术研究为支点,构建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体系

    桂林理工大学以学术创新为根本、以解决环境问题为导向、以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为引领,构建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创新体系,打通了“科研—科普”链条,实现创新发展“两翼”齐飞。

    一是做好漓江治水大文章,扛起守护碧水颜值担当。学校牢记保护好漓江、保护好桂林山水是“国之大者”的重要使命。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依托学科优势,组建了“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与实践”团队,积极开展漓江流域的水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研发和生态文明建设主题实践,在漓江流域水环境治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传播绿色发展理念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桂林全力加快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作出了积极贡献。研究团队构建了基于动态水网概念的水生态环境修复技术体系,创新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治理的新途径,集成了“源头控制、净化拦截、区域调控、循环利用”的水生态修复与资源高效利用的技术体系,并在桂林阳朔田家河流域、恭城茶江流域、兴安灵渠流域、会仙湿地、青狮潭水库灌区等14个区域开展了水体安全评估与污染治理工程示范,有效保障了漓江流域水安全,形成的技术模式得到国家科技部门的高度认可和推荐。团队获得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广西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相关事迹被《科技日报》、广西电视台等媒体报道。

    二是解决农田和矿山污染问题,打好净土保卫战。学院长期致力于重金属污染土壤和矿山的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发掘了李氏禾、青葙和少花龙葵等一批有应用价值的修复植物新资源,建立了铬、锰和镉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体系,在阳朔、灌阳和河池建立了3个修复示范工程,修复受污染土壤1400亩,实现土壤重金属去除率30%,农产品安全全部达标。整体技术使植物修复效率提高了80%—180%,弥补了植物修复效率低、耗时长的缺陷,实现了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原位、绿色、低成本的修复,修复效率和质量处于国际同领域前列。提出了以藤本植物固定为核心的尾矿库生态复垦技术,建立了截洪沟、生态廊道和尾水沉淀等多项技术手段相结合的尾砂库综合治理模式,并在阳朔县铅锌矿尾砂库建立了一个26000平方米的综合治理示范工程,经治理后示范区植被覆盖率达到80%,尾砂的风蚀和水蚀大幅下降。研发成果推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等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创造经济效益近3000万元。工作成果获得广西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等5项奖励,相关事迹得到广西卫视《八桂科创》栏目“会采矿的植物”专题报道。

    三是当好行业发展“助推器”,提升绿色发展新优势。坚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积极响应国家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广西标准化协会常务理事单位,牵头组建了广西水污染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联合广西的龙头企业,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开展广西城镇水污染控制、工业水污染控制和用水安全保障等领域的标准体系制定、修订、宣传和贯彻实施。已提出广西地方标准10余项,编制发布地方标准4部、团体标准4部,提升了广西水污染控制领域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标准化水平,助推行业健康持续发展。对标地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求,参与完成《桂林市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桂林市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2018—2025年)》《桂林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等规划制定工作;与广西水利部门共建河长学院,助推河长制工作落实;与广西博世科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西环保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广西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桂润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设生态环保现代产业学院,推进广西“美丽幸福河湖”建设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以科普基地为平台,扩大生态文明理念传播影响力

    依托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桂林理工大学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实训中心),搭建了丰富多样的生态文明科普资源与服务平台,建立了集日常生活环境保护常识、现代环境污染治理工艺、特色生态旅游发展保护于一体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建成了虚拟仿真工厂6个、科普小实验21个和一流本科课程15门等一批优质生态环保宣教资源;持续开展并形成了“环保春天行”“高校+社区作表率、生态文明进万家”“‘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品牌科普活动4个;建成桂林理工大学生态环保现代产业学院、桂林理工大学宜兴产业研究院、环境产业联盟“环保e行”产教融合云服务平台等7个科普教育服务平台;面向公众开设“漓江水文化与水环境保护”环保科普系列公开课,开展绿色生态考察科普专题活动,出版了《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中的广西》《简单易懂的全民节水手册》等书籍7部。近10年来,1000余名学生接力开展“环保春天行”项目,举办各类活动200余场次,足迹覆盖桂湘云贵川苏等8个省份、50余个县(区),惠及群众10万余人,以实际行动助力美丽中国建设,共绘“绿水青山”美丽画卷。“环保春天行”获得了第八届全国“母亲河奖”绿色团队奖、全国科技活动周广西活动优秀项目奖、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实践优秀品牌项目、桂林理工大学志愿服务活动重点项目等荣誉。连续举办3届广西大学生环保科普创意大赛,吸引了广西20多所高校近2000名大学生参与环保科普作品展示,在广西生态文明传播实践中形成了较大影响力。

    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是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载体。学院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核心理念,形成了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生态文明国际传播新格局。学院先后与马来西亚、伊朗、巴基斯坦及柬埔寨等国家的青年学者在环境修复产业的多个领域开展合作研究;与马来西亚拉曼大学、柬埔寨理工学院共建了“桂林理工大学—柬埔寨理工学院水环境保护国际联合实验室”“中国—马来西亚水环境技术创新中心”“未来技术技能与人文交流人才国际训练基地(新型碳中和与能源管控技术及应用)”等协同创新平台;联合东盟国家主办了“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研讨会”“第二届中国—柬埔寨水与环境合作研讨会”“The 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Green and Sustainable Technology”等国际学术会议。通过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使精彩的生态环保故事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实践得到了国际社会高度评价,绿色发展的中国方案和智慧也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同时有助于展示我国为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作出的重要贡献,让世界认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曾鸿鹄 李海翔)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3-11-03/xw_63323.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