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以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为生命线,以提升教学亲和力为着力点,发挥数字赋能作用,开展情境教学改革,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一流课程,努力培育担当历史使命的时代新人。学院获国家教育部门批准立项2020年度高校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运用情境活动提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混合式教学亲和力研究”[20JDSZK009],取得了一定成果。
数字赋能
增强立德树人的吸引力
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与教学要素的亲和性休戚相关。通过数字赋能,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方法、环境、内容,增强时代感、吸引力,是思政课教学亲和力提升的重要条件。
数字赋能教学团队,增强信息化思政课教学方法吸引力。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学院坚持“术”“学”“道”相统一,打造“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团队,提升思政课信息化教学魅力,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研究探索“高校思政课微信平台用户接受模型”“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亲和力影响因子模型”等信息化教学模型,推动思政课教学的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数字赋能教学平台,发挥信息化教学环境吸引力。数字化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为增强教学环境的亲和力提供了新机遇。学校适应信息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需求,优化教学空间场域,投入500多万元,建设涵盖思政课VR实践教学中心、VR教师创客中心、微课制作中心、智慧教研等多功能区的数字马院信息化平台。建设“杨克思一微一说”微平台、光谷区域大中小学“思政课智慧教研工作坊”等系统,提供个性化精准教学服务,拉近思政课“学习距离”。
数字赋能教学资源,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一是坚持系统集成原则,对接“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注重思政课实体教学资源和虚拟教学资源整合,因地制宜优化教学资源库。二是以目标和效果为导向,注重教学对象差异性,坚持预设性和生成性相结合,开发“歌声中的党史”等虚拟仿真课程教学资源,建设针对性、匹配性、适用性强的动态教学资源服务体系。三是坚持共建共享原则,发挥一线教师资源建设的主体能动性,搭建思政课教学资源的合作、分享平台,构建多方联动的良好教学资源生态。开发的“思想道德与法治2.2”示范教学资源包,富有吸引力,2022年秋季推出以来,校外学生受众达6万余人。
情境驱动
提升立德树人的感召力
思政课教学是知、情、意、信、行的统一,积极的情感是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产生的核心。情境活动,可以激发学生思想政治认知需求,在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中,增强立德树人的感召力。
创新线上情境教学模式,提升情境问题的感染力。用好问题情境是提升线上教学亲和力的有效策略。为消解传统线上教学“冷思考”问题,学院探索出“情境探究微视频+情境问题解答”有温度的线上教学新模式。一是深入把握教材内容,找准学习疑惑,构建问题链,将教学要点呈现给学生。二是匹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制作情境微视频,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认知需求,以疑引思,提升学生探究动力。三是把握学生“最近发展区”,为“百思不得其解”的学生提供视频解答。
厚实线下情境课堂活动,提升合作分享的获得感。情境活动与合作学习相辅相成。情境活动更加有利于理论的内化和思想的认同。提升线下课堂的亲和力,学院探索出“激发、启发、体验、分享、评价”有深度的情境活动教学模式。一是注重学生实际,聚焦热点,结合学生专业和成长需要,设置情境。二是将现实情境和虚拟情境相结合,增强教学的感受体验性。三是注重小组的分工与合作,增强互动交流的广度。四是注重思想性和理论性,增强互动交流的深度。五是注重合作的评价,增强以评促发展的学习效果。
拓展课外情境活动,提升实践育人的感召力。实践育人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拓展,学院将课外情境教学活动项目化,发挥立德树人的强基固本作用。一是根据模块化的教学内容,设计工业园区、文化园区、村头田间、居民社区等课外情境教学活动项目库,实现课外情境活动与课内教学内容的有机融通。二是构建养成性教育特色的校内情境教学场域,支持学生在校内建设无人值守的诚信驿站、诚信橱窗,通过沉浸式的诚信活动体验诚信的价值,强化诚信行为习惯。三是对接校外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赴武钢一号高炉、三峡许家冲村、武汉中山舰博物馆等基地,开展科学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主题的校外情境项目实践。
打好“组合拳”
增强立德树人的聚合力
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提升思政课教学亲和力需要打好统筹教学要素的“组合拳”与协同育人的“组合拳”。
统筹教学过程,打好聚合教学要素亲和力的“组合拳”。思政课教学亲和力是多因素共同作用和交互作用的结果。应当以坚持“八个相统一”为根本遵循,统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育者、受教育者、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教学要素,聚合各要素亲和性特质。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整合教学目标的认同力和教学内容的说服力。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性作用,聚合教学过程的亲和力。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增强教学效果的亲和力。
建设思政课共同体,打好协同育人的“组合拳”。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要把思政课讲得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就需要统筹各学段之间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发挥各方主体育人的合力。学院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校结成教学改革创新联合体,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机制,建设教师专业发展、教学研究、实践育人三个维度共同体,发挥倍增效应,探索提升思政课教学亲和力的新路径;与企业、纪念馆、社区等结对,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开发现场教学专题,开展多主体协同育人活动。
(王顺双 黄红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