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实用写作”是我所在的理工类高校本科一年级的必修课。去年,我教两个班的“大学实用写作”,一个班是文科专业,另一个班是工科专业,一共122人。在课上,我请每名学生推荐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并写一段推荐语,共收到了123个推荐书名、109份推荐语(一名学生说“不喜欢读书”,没有推荐;另有两名学生分别推荐了两本书)。
在121名学生的123次推荐中,除了4名学生推荐了建筑、编剧方面的专业书,2名学生推荐了历史类书籍,1名学生推荐了人生哲学类书籍以外,其余学生推荐的都是文学类书籍(据了解,与大家对写作课的理解、期待有关)。在被推荐的文学作品中,绝大部分是小说,仅6人推荐散文、3人推荐诗歌,没有人推荐戏剧。以国别而论,外国文学作品被推荐了49次,中国文学作品被推荐了67次。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古典文学作品仅有《红楼梦》被推荐(3次);现代文学作品仅有鲁迅的《阿Q正传》(1次)、刘以鬯的《酒徒》(1次)、钱锺书的《围城》(2次)被推荐;其余都是中国当代小说。在被推荐的当代小说中,被推荐次数最多的分别是刘慈欣的《三体》(6次)、余华的《活着》(5次)、路遥的《平凡的世界》(4次)。
笔者同时查阅了本校图书馆近四年(2019年—2022年)发布的“中文图书借阅排行榜”(含研究生、教职工),发现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连续四年稳居榜首,《三体》《活着》则没有进入前十榜单。此外,在思政课读书实践活动中,历年都有很多学生选读《平凡的世界》。为什么《平凡的世界》受到大学生欢迎呢?我们可以从大学生的阅读需求作出以下分析。
情感共鸣
《平凡的世界》自1986年出版以来影响过多代年轻人。有学者指出:“从读者调查的情况来看,《平凡的世界》在读者中深受欢迎最主要的原因是这部作品对农村生活的真实描写和主人公(如孙少安、孙少平)艰难奋进的个人经历在读者中引起极大的情感共鸣。”
直到今天,情感共鸣仍是大学生喜欢《平凡的世界》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推荐语中,有学生说:“很喜欢路遥那充满陕北风情的朴实无华的文字。书中刻画了一个个普通平凡的小人物,却也展现了平凡的人生旅途中的不平凡。这部小说在展示普通小人物艰难生存境遇的同时,极力书写了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的美好心灵与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虽然现在的时代变了,但是读后仍能带给我们情感共鸣和精神激励。”
与此相对应的情况是,很多有世界影响力的名著很少被推荐或者没有被推荐。例如,古典小说仅有《红楼梦》被推荐3次,并且,一名学生没有写推荐语,一名学生摘引原文“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做推荐语,另一名学生引了同一句原文后,补了一句读后感。在俄国小说中,陀思妥耶夫斯基仅《罪与罚》获得了一次推荐,而托尔斯泰的小说没有获得推荐。
为什么那么多文学经典没有被阅读、推荐?一名学生跟我讲了个中原因:“对我来说,那些名著可能就是因为名气太大了,我觉得‘去读’这件事对我来说有压力,会本能地排斥,但是如果读进去了一般就比较顺利。还有一个原因是,有些名著年代太久了,和我的距离太遥远,叙述方式也不是现代书籍常用的方法,读起来不好共情或者不太习惯。”
这名学生反复提到“年代”“距离”“不好共情”“不太习惯”,但在《平凡的世界》里,虽然“时代变了”,但是“读后仍能带给我们情感共鸣和精神激励”。尽管现代社会物质生活丰富,但当代大学生感受到的生存压力,使得他们仍共鸣于“克服重重困难的美好心灵与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
与此同时,一些粗看不太容易形成情感共鸣的书也获得了推荐。一名推荐大仲马《基督山伯爵》的学生说“很好看,完全没有代沟”,这应当是从故事情节上、可读性上跨越了距离,获得情绪上的共鸣。
情感共鸣在一些看似“艰涩”的书上也有所体现。例如,有学生在推荐《百年孤独》时说,“很多人不喜欢这本书,但是我很喜欢这本书,我从中能感觉到孤独的意义”。还有一名学生推荐读赫拉巴尔《过于喧嚣的孤独》时,引网络用语说:“我不懂,但我大受震撼。看这本书如同看了一出戏,矛盾、扭曲、做作、别扭、悲伤等全部在眼前疯狂炸开花来。”学生们在需要激励性情感的同时,也有对个体性深层情感的需求。
人生励志与启发
“精神激励”是可以从推荐语中抽出的第二个高频关键词。青年是需要被激励的,青春正是梦想和困难一样多的时候,特别是在这个“卷”和“躺”同时成为大学生口头禅的时代。
除了《平凡的世界》,学生们还推荐了不同类别的励志书,例如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卢思浩的《你也走了很远的路吧》、张雅文的《生命的呐喊》等。
除了需要被激励,学生们还希望学得一些人生道理。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作家古贺史健编著的《被讨厌的勇气》和美国作家米奇·阿尔博姆创作的自传式长篇纪实小说《相约星期二》等被推荐,就体现了这一点。
《平凡的世界》被喜欢与它能提供人生道理密切相关。“人应该如何生活”是年轻人最迷惘、最关心的问题,回应这个主题的小说并不少,而《平凡的世界》从书名和主题上就直接呼应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视角。有学生说:“我们就是平凡的人,或者说,正处在平凡的阶段,我们想知道作为一个普通人怎么去生活。”
《平凡的世界》第一稿原题正是《普通人的道路》,主要讲述了“普通人时刻都在为具体的生活而伤神费力”,并且,“路遥的每个人物都蕴含着普遍性,他们演绎着并不波澜起伏的寻常人的生活,这种普遍性不是一个个具体人生的叠加,而是经验事实背后每个人都会面临的生命的质的问题”(杨晓帆《重温20世纪80年代文学:精神史的笔迹与心迹》)。
曾经激励过好几代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尽管也两次被推荐,但一名学生没有写推荐语,另一名学生只是说这本书“介绍了主人公坚定的革命意志”,没有读后感,更像考试答题。而《乖,摸摸头》之所以被推荐,恰是因为“反映了最平凡的人不平凡的生活”,与上引《平凡的世界》推荐语“展现了平凡的人生旅途中的不平凡”几乎一样。
尽管学生们认为很多经典有阅读价值,但他们觉得经典离他们当下的生活太远。在校选课“道家人生智慧”课上,笔者介绍高亨的观点说,《老子》是一本为侯王写的书。有学生就问,我们普通人能够用老子的无为思想吗?关注普通人的道路,正是《平凡的世界》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关注自身成长的女生往往青睐女性作家的小说。例如,有学生推荐《简·爱》,因为这本小说描述了一个“独立坚强、勇敢自由的女性”;有学生推荐《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因为这是“关于一个女孩成长的故事,对我们的成长有很多启发”;还有学生推荐安妮宝贝的《莲花》,因为这本小说“打破了我们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让读者见到了不同的女性魅力”。
可读性与放松
“本能地排斥”名著、“名气太大了”带来的压力感,反映了大学生在学业压力之下,读课外书求放松的需求,这也是当代小说特别是畅销书最受欢迎的原因:首先要“好看”、有吸引力。
这可以从推荐语中获得印证:“故事”或“情节”被提及19次,“人物”被提及14次,“环境”仅被提及1次。形容阅读感受时,学生们多次用到“生动”(6次)、“有趣”(5次)、“好看”(4次)。
推荐《十宗罪》的学生说:“抛开功能书不谈,对我来说课外书的最大功能就是放松,所以有趣的书最能吸引我。”《长夜难明》《余罪》《心理罪》《黑狱》《古董局中局》等悬疑犯罪题材作品,因为“情节跌宕起伏,扑朔迷离”(推荐语)获得了学生们的推荐。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们的阅读现状,我请一名学生访谈了他所在工科班的12名同学。这12名学生都喜欢读小说,其中,喜欢纪实小说的有3人,喜欢科幻小说、悬疑推理小说、言情小说的分别有2人,喜欢动漫同人小说、历史小说、武侠小说的分别有1人。当被问及“有没有下大决心去读的书”时,有4名学生说没有,其余学生分别提及《乌合之众》《申论》《三国演义》《红楼梦》《安娜·卡列尼娜》《平凡的世界》《活着》、天文类科普书和古典名著。这名学生总结说:“小说的可读性较强,受到了绝大部分受访者的青睐。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阅读趋势:崇尚‘浅阅读’。”
可以说,部分学生是通过读刺激的故事来获得放松的,这也是有学生坦言“不喜欢读书”的原因。据笔者了解,“不喜欢读书”并非个别现象,通过看流行电影、玩游戏放松的学生不在少数。
《平凡的世界》虽然没有悬疑犯罪小说那么紧张刺激,但文字的可读性不会给学生们带来阅读上的困难,情节性也比较强,只需要跟着孙少安、孙少平就可以顺利地走进“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同时能满足共情、励志、人生启发、有趣等多重需求。
学生们自身的阅读素养、人文素养使得他们对“放松”有不同的理解。有学生说,汪曾祺的《人间草木》“语言非常平实,但让人很有画面感,他的作品令人放松”。还有学生说:“汪曾祺老先生那种平易近人的语言,让人能够在如今节奏飞快的时代里感受到岁月静好的美妙。”“从这本书里可以发现,慢下来,才能发现生活之美。”
也就是说,“放松”不是一时的刺激,而是让心慢下来,与“美”有关。在推荐语中,与美有关的词多次出现,如“美妙”(2次)、“美好”(2次)、“美感”(1次)、“唯美”(1次)。在笔者近十年“道家人生智慧”课的选课原因调查中发现,一半多的学生希望从课堂上获得放松。有学生说,晚自习开始前,抄写几段《老子》,可以获得放松与安静。
这种“放松”往往还与“温暖”“治愈”有关。让学生们在阅读中感到温暖的还包括《泰戈尔诗选》、查理·麦凯西的《男孩、鼹鼠、狐狸和马》、陶勇和李润的《目光》等。这些书予人温暖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泰戈尔的诗通过“简短却有力”的语言给予温暖,而《男孩、鼹鼠、狐狸和马》中的温暖则与友谊和爱有关;陶勇医生“充满着人间大爱”,不仅因为书的内容,还因为作者的行动。从这里还可以看到,学生们的阅读会受到社会热点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在这次问卷中只有3名学生推荐了东野圭吾,其中仅1名学生推荐了《解忧杂货店》,但在图书馆近4年的借阅排行榜中,《解忧杂货店》有3年位居前三。推荐这本书的学生在读后感中说:“时空交织的是温暖的永恒。”
此外,《平凡的世界》广受欢迎还有一个原因。据学生们介绍,有些地方语文考试的试题会涉及这本书。
余华说:“当一个人在少年时期就开始阅读经典作品,那么他的少年就会被经典作品中最为真实的思想和情感带走,当他成年以后就会发现人类共有的智慧和灵魂在自己身上得到了延续。”(《谈谈我的阅读》)
人文经典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精神修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若增设经典导读的必修课,可以让学生抽出时间精力投入其中。导读课的老师可以把当代人的生命经验、人生困惑带进去,在经典作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桥梁,引导他们走进“平凡的世界”,走出自己不平凡的路。
(作者系北京交通大学文化教育中心副教授)
本文配图为不同版本的《平凡的世界》书影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