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失败是创新的一部分

网友投稿  2023-11-10 08:08:08  互联网

    创新精神是人类特有的宝贵精神特质,人类的诞生本身就是生命创造的结果。

    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曾对创新概念做过学理分析,指出创新是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合”。在组合的过程中,各种要素会发生猛烈的冲撞,在相互激荡中相融,形成新组合,从而实现创新。当然也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导致错误和失败。因此,错误或失败原本就是创新的一部分。这绝不意味着所有创新都要通过失败去实现,但是,从失败切入,很可能是创新的开始。这启发我们,不仅要从成功中总结经验,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加以改进、进行组合也是创新之道。把失败当作创新的资源,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也是失败的价值所在。

    每年10月13日,是芬兰的“国际失败日”。芬兰文化官员表示,这个节日是要向人们重申,失败是创新的一部分,它不应该是消极的。“国际失败日”有几项活动特别引人注目。一是芬兰的孩子从四五岁起学习滑雪。他们的第一课是滑雪课,内容是练习跌倒。教师会亲自示范,整个人跌倒在雪地上,然后再一点儿一点儿地爬起来。接着一声令下,十几个孩子跌倒再爬起,跌倒再爬起。二是一些城市的孩子要在上学前班时完成“自我评定表”。一张图上,画着一列火车,每节车厢代表一种能力,学生能做到哪一项,就把哪节车厢涂成红色。其中有两项:“我会帮助别人”“我懂得如何赢”。三是上了小学高年级后,学校会给学生创造更多体验失败的机会。比如木工课上,学生常常要挑战类似制作航天火箭这样的高难度课题,必须由学生自己一手完成,就算失败多次,教师也不会插手。(资料来自《演讲与口才·学生读本》,作者徐爱清)

    这是“晒失败”的教育。这样做究竟是出于什么考虑?故事最后有一段话:“当这个世界越来越迷恋成功学,适时地让孩子主动品尝点儿‘小失败’,才能鼓励他们走出舒适区,积极试错,从而收获更多的可能性。”有人称“成功学”是孩子和年轻人的一粒毒药,不是没有道理的。所谓“成功学”,排挤了学习、发展中必然遇到的困难,忽略了挫折、失败的经历及其体验的价值与意义,让学生畏惧困难,经不起挫折,在失败面前爬不起来。这样的教育是不完整的,让学生的成长缺失了顽强的意志、拼搏的精神、积极的心态。很难想象这样的学生能大胆创想,能勇敢地在挑战中走向创造和创想。

    芬兰的“晒失败”的教育让人自然联想起中国的教育。我们也有类似的改革以及创造的经验。比如40多年前,特级教师邱学华创造了“尝试教育”。“尝试教育”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指导他们从错误中发现原因,寻找改进的方法,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学习,需要学会尝试,学会正确对待错误、挫折和失败。“尝试教育”是中国式的“失败教育”,但其内涵又比“失败教育”丰富得多、完整得多。再比如特级教师华应龙在数学教学中坚持开展“化错教育”,充分发掘容错、化错的价值,走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化一”教育。“化错教育”没有止于错误与失败,而重在“化”——化解、转化;“化错教育”起于“错”,着力于“化”,归于“道”,走向创新创造。由此不难看出,中外教育改革,在创新导向下是相通的、相融的。

    失败的故事中还有一个概念:“有效失败”。我的理解是,不怕失败,但也不追求失败;失败了不放弃,不止于失败,要从失败中提取经验和思考,获取新的领悟,生成新的思路。“有效失败”是说失败不是目的,强调“失败教育”应该以成长为导向,以创新素养培养为本。我们在讨论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时,也应将“有效失败”当作一种理念与路径。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3-11-12/xw_63588.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