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燕
幼儿园课程质量是学前教育质量的核心。去年11月,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标志着我省学前教育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理解“一二三”。
其中,“一”指的是《指导意见》强调的一个抓手,也就是编制完善园本化课程方案。幼儿园课程质量的不断提升,关键在于全面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其途径是通过园本化课程方案的开发、实施与评价来全面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指导意见》希冀通过编制园本化课程方案来提高课程整体质量,促进师幼共同发展。对此,幼儿园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选用的审定课程进行园本化改造,并整体设计课程实施方案。
“二”包含了两个概念,第一个概念是“课程的园本化”,第二个概念是“园本课程”。事实上,课程园本化是一个历程,是使课程不断适合本园幼儿的过程。具体而言,幼儿园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结合幼儿园自身的课程基础与现状,充分利用相关资源,对审定教材中的活动进行改造,形成相对合理、适宜的课程体系,这个过程就是课程园本化。课程园本化的结果是形成不同类型的园本课程:一是基于审定教材,对普适性课程的园本化改编;二是开发整体的或是局部的园本课程。事实上,课程园本化与园本课程是相辅相成的。
“三”指向三个“确立”。第一,确立课程内容的基本底线,就是必须选用审定教材,这是对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规范。第二,确立儿童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这要求教育者从儿童的发展层面去思考和设计适宜儿童的课程。第三,确立园本化的课程方案。
同时,“三”还在于处理好课程建设中的三对关系,课程才能真正落到实处。第一对关系是儿童当下生活和未来生活的关系。我们培养的孩子必将走向社会,未来社会对儿童发展的品质要求是什么?尽量让孩子当下在幼儿园快乐成长,又要为孩子将来高品质的生活奠定基础,是幼儿园课程建设中必须考虑的一对关系。第二对关系是儿童和社会的关系。课程的目标不仅仅是促进儿童的发展,还应促进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尤其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在课程中既认同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又做到区别于西方?这需要幼儿园课程有自己的文化适宜性。第三对关系则是学科与儿童的关系。幼儿园课程的功能之一是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这意味着儿童在身体、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都有发展需求。因此,当我们强调幼儿园课程的儿童本位时,并非意味着不需要经验学习、领域学习,而是要像《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所提出的,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方式让儿童获取有意义的经验。我们不能把学科经验与儿童对立起来,让课程建设偏离儿童发展的指向。
(本文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