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袁强
结合浙江省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要求,浙江高校要实现内涵式发展,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诸多“两张皮”问题,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重要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首先要确保实现育教融合。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长期以来教书和育人“两张皮”现象一直存在,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割裂。因此,要系统设计德育培养体系,并固化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在培养方案中明确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质量标准、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和文化育人的各个环节。要制定长效机制,优化内容供给、改善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推动每一位专业教师制定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其次要大力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两张皮”问题,是高等教育的一大痼疾,产教融合则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必然选择。要通过产教融合,构建起专业动态调整和内涵提升机制,根据经济、技术转型升级的需要,及时增设新兴专业,改造升级、调整传统专业,确保人才培养的支撑度和适应度。要通过产教融合,建立培养标准、教学内容持续更新机制,不断更新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确保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与技术发展深度融合。要通过产教融合,让企业进校园,行业企业专家进专业建设委员会、进课堂,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要通过校地、校企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引教入企,为教师实践锻炼、学生实习实训提供机制、平台和保障。要通过产教融合,建立教学质量评价持续改进机制,让用人单位、校外专家、校友等多方参与评价,确保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的有效对接,并进行持续改进。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还要全面推行科教融合。教学和科研“两张皮”问题是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又一因素。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要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要强化科教协同育人,建立科教融合、相互促进的协同培养机制。比如,浙江工业大学长期以来坚持的“以浙江精神办学、与区域发展互动”的办学理念,就是科教融合的生动实践。要加强学科、学位点、专业的一体化规划、建设与评估,重点转向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整体效益,以高水平的学科建设支撑专业(学位点)发展,促进科教融合、寓教于研,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过程与创新人才培养过程的深度融合。要推动各级科研基地向本科生开放,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造条件,推动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要广泛搭建学生科学实践和创新创业训练平台,推动高质量师生共创,激发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等。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最后还要深化培养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主体包括政府部门、学校、教师、学生等,具体要素有专业、课程、教材、教学方法、考核模式等,要形成人才培养合力,机制创新是关键。主要包括以下一些机制创新:一是招生、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建立社会需求与招生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之间的内在关联体系,完善毕业生就业创业和市场需求双向信息反馈,建立以招生质量、就业质量和教学质量为基础的本科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机制。二是协同育人机制。优化校内外协同育人模式,完善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健全培养目标协同机制,与相关部门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三是质量评价保障机制。把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作为教学评价的首要标准,构建常态化专业认证评估、校院两级教学评估、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三位一体”质量评估体系。构建课内、校内、校外三循环持续改进机制,形成“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作者系浙江工业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