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市教师进修学校 夏喜成
近年来,建德市教师培训工作坚持以“指向未来教师核心素养的‘全人培养’”理念为指导,聚焦区域教师培养培训中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调结构、转方式、求高质”三大改进行动,不断推进区域师干训工作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学员满意率逐年攀升,2018年上半年培训项目的学员总体“满意率”高达100%,其中“很满意率”达 95.39%,零学员评价“基本满意”或“不满意”。
理念再造:做“有灵魂”的师训
建德从“培养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学生(教育目标),需要全面而有个性特长的教师(师训目标)”和“撬动教师专业成长的可能恰恰是其在非专业领域取得的成就,即教师非专业兴趣的发展可能正是激活其专业成长的隐性动能(迁移)”等元思考出发,率先提出并始终秉持“指向未来教师核心素养的‘全人培养’”师训理念和做“有灵魂、成体系、高质量”的品质师训观。
在“全人培养”理念建构中,研究、梳理和提炼了指向未来的教师核心素养:“宽视野厚基础的学科素养、有爱心敢担当的教育情怀、有追求能奉献的职业精神”三项必备品格和“解读学生与因材施教能力、信息技术与教育应用能力、学科育人与课程领导能力、跨界学习与创新思维能力”四大关键能力。提出了“按照‘三需(教学现场需要、成长规律需要、教育发展需要)统筹’的思路开发培训项目,按照‘三养(专业素养、兴趣涵养、跨界滋养)融合’的要求、‘培养人师’的标准和‘技术发展’的要素改良培训课程,按照‘三为(课堂教学、教育研究、发展培训)协同’的做法展开培训过程,进而达到‘全人培养’教师的目标”的整体构想和技术路径。在这样的理念引领下,逐步形成了在单个培训项目内设置“全生态微体系课程”,让教师研修的每一个项目都尽可能“养分齐全”;把“课程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摆在更为凸显的位置并纳入必修范畴;尝试增设“深耕特长”的动态跟进助力课程,为教师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提供“私人订制”式的课程支持。
聚焦积弊:全面调整“三结构”
一是聚焦县级进修学校的职能回归,调整学校工作板块结构:由过去“以承办90学分集中培训项目为主”的“一元结构”调整为现在“以当地教育人才队伍培养为主干,以自主选择项目开发实施和校本培训指导与评估管理为两翼,关注教师学科教育能力的提升、关注教师培训的适度和均衡、关注教师不同成长阶段的适情培训”的“多元结构”。二是聚焦培训项目要求,调整项目实施结构:由原来“只有输入、没有输出”的单向“开环结构”调整为“分模块、三段式”安排的“闭环结构”,坚持“理论引领(理论培训)、理实一体(样本学习)、基地研修(跟岗实践)”三个模块(三个阶段)大体均衡的原则,既有解决当下课堂教学问题的环节,又有教育和科技发展前沿信息的植入,还有“注重输入、强化输出”的培训行为改进。三是聚焦办班形式的创新,调整培训样式结构:由过去“请进来、自主办”的单一样式调整为“多元化合作、多样式办班”结构。办班形式从在本地自主办班拓展为异地自主办班、整体委托办班和切段合作办班等,培训方式从“秧田座、填鸭式”拓展为混合式和参与体验式,其中混合式的线下部分,又分为样本学习和跟岗实践两部分。
靶向施策:全力推行“五个三”
建德以未来教师的三项必备品格和四大关键能力为靶心,一手抓训前的培训需求分析,找准培训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一手抓不同层级的教师成长引领,厘清因师施训的设计线索。在项目开发和课程设计中,努力寻求教师现实需求与未来教育需要之间的结合点,尽量做到通盘考虑和从“教师课堂教学问题解决”出发,逐步引向“未来教育发展所需”,运用各种办法解决教师现实教学演进中的问题,引领和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在项目开发和课程设置的操作中,坚持高起点切入和推行“五个三”做法,即项目开发坚持“三需统筹”,课程设置强调“三养融合”,培训实施要求“三为协同”,课程模块按照“三段(理论引领、样本学习、跟岗实践)”设计,办班形式采用“三办(自主办班、整班委托、切段合作)”推进等。与此同时,还关注到随着教师培训专项经费的保障到位,教师对高品质培训的需要和师训工作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日渐凸显。对此,紧盯“量上的‘培训过度’、质上的‘培训不足’”和“学员评价的‘很满意率’‘不满意率’”两大问题,在多角度优化师训方案、多样式开展教师培训、全方位助力教师发展等方面作出了大量而务实的探索。
修炼内功:聚力发展“核心力”
师训员是推动教师培训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要求师训员全过程盯牢抓住“什么是高质量培训”和“设计意图的变现率”两大根本性问题,全方位锁定紧扣“需求分析力、项目开发力、课程设计力、组织实施力”等四个关键性能力。如通过系统研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教育部《教育信息化 2.0行动计划》等,感知教师培养的国家导向和时代要求,并努力将之植入培训项目开发和课程设计之中;通过做实训前需求分析,提高培训课程设计的精准性,通过引入信息化管理方式和强化训后成果展示,夯实培训实效;通过全员聚焦“培训主题确定、结构化课程专业化设计”,逐步挣脱“拼盘式课程、拉郎配式培训”的困扰等。
与此同时,注重加强教师培训的学科建设,要求师训员充分发挥其学科背景优势,尝试推行“学科+”工作模式,对有学科背景的学科培训项目,在继续保持与名师资源密切联系和多方借力的基础上,坚持方案自主设计、培训自主实施,严防师训工作空心化,通过全体师训员在师训理念、项目结构、培训实施、学科建设等方面多点发力、共同校准,齐力推动师训工作内涵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