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小学语文“书声琅琅”的冷思考

网友投稿  2018-11-02 08:08:08  互联网


□新昌县礼泉小学 李平平

这一思考引发自近日的一堂小组研讨课。

施教的教师有15年教龄,她施教的内容是二年级上册的《秋天的图画》。课上得热闹极了,尤其是那时刻回响在耳边的琅琅书声,更是给整堂课增色不少。

师:有一位小朋友画了一幅秋天的图画,画得可美啦。小朋友们想不想欣赏一下?

生:想。

师:那好,咱们就来读一读描写秋天图画的句子,看谁读得最美。

(生1读。)

师:你们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2:我觉得他的声音不够响亮。

师:那好,你来读一读。

(生2大概是班里公认的最佳朗读选手,他摇头晃脑,声音响亮。当他读到“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时,特意将两个“秋天来啦”拖得很长,念得很响。)

师:你们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好。

师:那好,我们就像他这样美美地读一读。

(全班学生都摇头晃脑、声音响亮地齐读起来,尤其是那夸张的两个拖长音显得整齐划一,如出一辙。)

课后,教师们坐在一起说课、评课,发表各自的看法。我说:“课堂上,学生们确实读了很多,但我总觉得他们没有真正入情、入境。”

我的这一想法引起了教师们的共鸣,那位上课的教师说:“是呀,我也很想让学生投入进去,读出味来,可总是无从下手,不知该怎样引导。”

另一位教师深有同感:“每次备课,我总是热情满怀,可走进课堂,看到学生们朗读时面无表情,声音干涩,心一下子就凉到谷底。”

听着教师们的讨论,我深切地感受到朗读教学期盼着矫正与回归。

语文课是有声的艺术,朗读是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语言的重要方法,学习语文自然少不了朗读。“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也曾说:任何一种语言能力的得来,都离不开读。读,它本身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方法——学习语文的根本方法。

“读”占鳌头,朗读顺理成章地成为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然而,我们不得不反思,造成目前朗读问题的现象和归因。

1.无的放矢:读前无目标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甲生读了乙生读,男生读了女生读,开小火车读,表演读,看似热热闹闹,书声琅琅。其实很多时候,学生只是为了读而读,成了课堂上走过场的形式。学生朗读花的时间再长,读的遍数再多,也是收效甚微。

2.默然无语:读中无指导

教师的要求经常只是笼统的“要读出感情”,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普遍表现出空泛和缺乏实效性的特点。

3.雁过无痕:读后无评价

许多教师对于学生朗读的评价也比较笼统:“好,你读得真有感情。”“读得真好,大家鼓鼓掌。”其结果是,学生对于怎样读才算“有感情”或“好”只有一些朦胧的感受。

学习是学生的自主行为,教学就是要唤醒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创设情境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一篇篇语言生动、感情充沛、具有丰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课文,都是作者生活的反映,是作者想象能力的一种展示,教师要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通过文字看到画面,置身于作品之中,走进文本,走近作者,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在教学《桂花雨》时,我是这样做的。

师:让我们一起闭上眼睛。此时此刻,我们正站在桂花树下,置身于这片桂花雨中,那又细又密,又香又甜的桂花飘飘洒洒,轻轻地飘落在我们的头发上、肩膀上,调皮地钻进我们的衣领里,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深深地吸一口气,那香甜的桂花香气味儿仿佛渗进了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飘进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

师:你淋着这场香甜缤纷的桂花雨了吗?

(学生们睁大眼睛,点着头说“淋着了”。)

师: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1:我觉得这桂花雨太美了。

生2:我真想和作者一起使劲地摇桂花,让这桂花雨下得更大些。

生3:我仿佛都能闻到那桂花的香味了,真香啊。

……

师:于是作者情不自禁地喊——

(教师和学生一起朗读有关句子)

师:假如是你,你也会这样喊吗?

(教师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子)

在教学时,我没有过多地分析文字,而是借助想象,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受语言文字的美。虽然学生没有机会身临其境,但可以让学生借助想象这双翅膀,去遥想当时的画面,去体验当时的心情,去感受作者的情感。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3-11-16/xw_64092.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