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鑫
学院基于自身办学定位,立足宁波区域文化,传承宁波帮创业精神,整合校园内外资源和政府政策支持,形成了“一中心二院三园四平台”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学院围绕培养“区域特色应用型本科人才”定位,形成并不断完善“1+1+2Y+N”的新模式:即1张以职业为导向,对接地方行业、企业需求,推动专业综合改造和专业内涵建设的成长导航地图;1套“专业+创新创业模块+拓展实训”的递进式课程结构体系;与宁波市国家大学科技园和慈溪人民政府(政府和企业)建立战略性的全面深入合作的2Y联动机制;根据专业特点设计的N元专业创新教育路径。
在服务体系上,我们建立了“5+X”的协同机制。2015年学院整合已有创新创业工作资源,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下设五个职能中心,分别负责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创新创业对外联络、创业课程研发、创业指导服务、创新能力训练等。同时,二级学院成立各自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分支机构(即“X”),结合专业特色,帮助学生获得创业资源并对学生进行专业性创业指导。如设计艺术学院在全校率先提出“工作室”的思路,成立“文化创意学院”,下设9个工作室,进行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的创业活动。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我们重视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构建,实行“双师双能”型教学模式:“双师”即创业理论教学老师、实训企业家导师;“双能”即创新创业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训实践体系。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稳定人才,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整体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满足了创业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在校友资源联络上,我们加强与“宁波帮”人士、校友、企业和社会机构的联系,积极争取各类创新创业扶持资金,设立一系列基金支持创新创业。相关基金数额将扩大到2000万元;建立了校友创业家协会、聘请具有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校友和社会知名人士等担任学生创新创业导师,为创业学生实训和孵化提供专业指导。
此外,我们还抓住2019年迁建慈溪办学的契机,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将慈溪中学老校区改造成为能容纳百余家创新创业项目(企业)入驻的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的创新创业基地。同时,学院中标慈溪市大学生创业园运维项目,取得了3000平方米的创业场地的3年运营权。
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形成了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校园、大学生创业园、特色产业园相互交融、联动发展的新模式,即在校大学生在校园产学研平台学习、毕业生在大创园创新创业、文化创意和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在产业园集聚发展;高校人才支撑产业发展,产业行业反哺高校人才培养。
(作者系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创新创业基地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