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为驰援抗疫的“大白”家庭赋能

网友投稿  2022-04-17 00:00:00  互联网

    最近,我国部分地区的疫情形势比较严峻。各地医护人员再次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快速集结并奔赴抗疫一线。这些白衣天使的家人是他们坚强的后盾。在这个特殊时期,有一个人群就是那些父母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孩子,值得我们关心。离开小家顾大家的父母可能暂时没有时间陪伴他们,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份难忘的成长经历。家人可以通过正确的引导,帮助孩子们思考和认识这段经历,继而转化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宝贵财富。

    积极理解,营造支持性的家庭氛围

    首先要积极理解家人的驰援行为。无论孩子的父母是主动请缨,还是单位的统一组织,在抗疫大局面前,对医护工作者来说,治病救人、防疫抗疫是他们的天职。作为家庭成员,要对他们驰援一线的行为表示理解与支持。

    其次要对防疫抗疫有科学的理解。作为家人,会对抗疫一线家人的健康和安全心存担忧。但要相信,只要医护人员在一线按照操作规程,做好防护措施,病毒是可以预防的。通过科学知识普及,家人形成正确的认识,才能缓解他们的担忧与焦虑。

    正向解释,形成引领性的认知方向

    首先,要积极解释父母的驰援行为。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孩子,他们容易对父母驰援抗疫一线的原因以及父母的职业特点理解不足。家人在对孩子解释这些疑惑时,可以结合父母的职业特点对孩子进行相应的职业道德启蒙,对于年龄特别小的孩子,可以通过打比方或和身边人的职业进行类比等方法,让孩子理解父母职业的神圣与伟大。

    其次,要积极接纳孩子的思念情绪。孩子对长时间不在家的父母有思念情绪是很正常的事情,家人可以进行正向和具体的解释,以帮助孩子走出分离焦虑。不要否定孩子的情绪,更不要恐吓孩子,如不要说“不要哭了,再哭妈妈不回来了”之类的话,而应该向孩子积极营造父母的形象:“爸爸是英雄,在和病毒作斗争。”或者把孩子的情绪具体化:“宝宝是不是想妈妈了?我们好好吃饭,拍照给妈妈看。”

    智慧支持,形成艺术性的教育方式

    在积极解释的基础上,家人还可以智慧地帮助孩子化解对父母的思念情绪。

    比如鼓励孩子以创作作品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想念,画一幅画、唱一首歌、跳一支舞、写一首诗,或是引导孩子给父母发微信留言,对父母说出自己的心里话,都可以缓解他们的分离情绪。

    在亲子分离的最初几天,年龄较小的孩子到了晚上可能会不适应一个人睡觉,或者出现其他“退行行为”。家人要多一些耐心、倾听和陪伴,以帮助他们平稳度过这一阶段;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他们的思念和焦虑情绪可能会比较内敛,家人要多一些观察,多带他们关注抗疫前线的新闻,和他们一起交流讨论,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记录总结,传承敬业爱国的优良家风

    医护工作者的选择不仅是个人优良品质和职业道德的体现,也是优良家风在他们这代人身上的充分展现。他们也可以通过对这段抗疫经历的总结,将这种优良品格和家风传承给下一代。

    收集资料,为家风传承留下重要历史见证。建议医护工作者们在驰援一线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保存一些见证这段历史的宝贵资料,如出征申请书、写给孩子的信、抗疫一线的照片、表彰证书等,还可以用手机或日记等方式记录下抗疫一线感人的、温暖的故事与人物。

    同时从心理自我调节的角度分析,在紧张抗疫的过程中,如果医护工作者们能拥有历史的纵向视角,会有助于他们调整认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工作状态。

    交流讨论,提炼并丰富新时代的优良家风。一线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普遍较大,为了缓解对孩子的思念之情,可以根据一线的作息和节奏,和孩子约定交流时间,如晚上或者轮班休息时和孩子进行视频通话。这样能够在紧张工作之余感受来自家庭的情感支持,也帮助父母和孩子缓解思念之情。隔空交流时,父母要注意和孩子交流的艺术,避免教育或者指责的语气,如“有没有让奶奶生气?”“认真写作业啊,我回来检查”等。可以在每次通话时说说在一线的工作见闻,帮助孩子打消疑虑,澄清一些网络谣言。

    驰援归来后,医护工作者们还可以整理一些图片和文字,根据孩子年龄特点和他们一起交流讨论此次援助的感受与见闻,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向孩子潜移默化地传播新时代的优良家风。

    (作者殷飞单位系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沈梅单位系江苏省妇女联合会。本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城乡社区家庭教育支持服务路径与策略研究”[批准号:21JYD008]、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专项项目“南京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1YB15]阶段性研究成果)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2-04-18/xw_6434.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