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梦甜
“祝贺西职木客工坊首次拍卖会圆满成功!7号筷子拍出66元高价!”近日,杭州市西湖职业高级中学校长张德成的一条朋友圈引发诸多关注。什么筷子能卖这么贵?原来,学校有一个木客工坊,对木工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在这里学做各种木制品。他们不仅要把东西做出来,还要想办法将其推销出去。于是,有了这样一场拍卖会。最终,学生杨涛制作的金丝檀木筷子拍出了66元的高价。
儿时惟妙惟肖的面人,胡同里“磨剪子咧,锵菜刀咧”的吆喝声,美轮美奂的手工木雕、漆器……曾经的温暖记忆如今却越来越模糊。受市场经济冲击,许多传统技艺因工艺复杂、经济效益低下、后继无人等原因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如何将这些传统工艺传承下来,守住文化的根基?在浙江,不少职业院校通过传统工艺进学校、进课堂、进专业等形式,走出了一条“活化”传统工艺的新路径。
传承技艺,守住文化根基
在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的灯彩展示厅里,古色古香的木架上陈列着各式各样的灯彩。一盏盏出自学校工艺美术(灯彩)专业师生之手的灯彩透着柔和的灯光,精巧玲珑。灯彩展示厅对面是操作间,记者经过时,学生们正在教师指导下专注地练习着“针、拗”等灯彩制作技法。
工艺美术专业负责人寿斌杰说道:“作为海宁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硖石灯彩的传承、保护、创新离不开一代代人的努力。”学校开设硖石灯彩制作兴趣班,只要感兴趣的学生都可以选修这门课程;成立大师工作室,将孙杰、胡金龙等灯彩艺人请进校园,一对一带教学生……“对于学生而言,这不仅是学技,更是修心。只有成为品德高尚的匠人,制作的作品才会有不朽的生命力。”校长王小林如是说。
2014年,乐清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开设了黄杨木雕专业,并相继请进数十位黄杨木雕大师。场地有限,大师倪成忠在艺雕小镇租下400余平方米的工作室,从泥塑开始,手把手指导学生;没有教材,大师高敏自编《木雕技法校本教材》……大师们在将自身技艺倾囊相授的同时,也收获了一批“得意门生”。“师傅常常告诫我们,黄杨木雕要用心去刻,只有让心沉静下来,才能雕琢出好的作品。”说话间,学生王加凯正在雕刻一件山水作品。这件作品他和几个同伴已雕刻了大半个学期。他告诉记者,毕业后打算跟着师傅继续学,把黄杨木雕这门技艺传承下去。当前,该校的黄杨木雕专业已从最初招生时的17人变为300余人。
面对现代机械化生产对传统手工艺的冲击,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细木制作工艺传承人陈岩陷入了“后继乏人”的焦虑之中。2017年,陈岩找到了西湖职高校长张德成,双方一拍即合,决定在学校打造一个木工学院。当前,学院已开出两个班级,每个班级30名学生,学院里聚集了一批像陈岩这样的细木制作匠人。陈岩介绍,这些学生都是建筑专业施工方向的高二学生,具备一定的建筑设计知识,为细木制作工艺的学习打下了理论基础。“一开始,我们的操作任务是制作一个锤子,随着学习的深入,制作的难度逐渐增大。”一个学生边说边向记者展示他的一件发簪作品。光滑的纹理、柔和的色调,俨然是一件精美的手工艺品。
在杭州市中华职教社秘书长张灵仙看来,传统工艺进课堂、进专业,不仅改变了过去传承人知识结构窄、文化层次低的弊端,还为解决非遗传承问题找到了新的路径。
走出去,将传统工艺带入“寻常人家”
双休日、节假日,灯彩专业师生走进社区、企业、中小学校,展示精美的硖石灯彩,宣传灯彩文化并进行现场教学……这样的活动如今已是海宁职高的一道寻常风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硖石灯彩,学校师生走出校门,将硖石灯彩带入“寻常人家”;参加各类比赛、展览,让硖石灯彩在更高的舞台绽放光彩。在2017年第十二届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会上,由海宁职高选送的珠帘伞灯、茶壶灯、吉祥如意灯等7个系列的26件作品吸引了诸多客商和市民的目光。“艺术只有走下高不可及的神坛,走入寻常百姓家,才能越传越‘活’。”寿斌杰说。
堪称“艺术石窗鼻祖”的三门石窗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赋予石窗新的生命与活力,三门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注册成立了三门县蛇蟠石窗发展有限公司。公司拥有研发设计室和水刀加工、数控雕刻、木工制作、激光雕刻、油漆、喷砂、打磨、装裱等8个车间,成为融数控、旅游、财会、工艺美术等多个专业的产学研一体化实训基地。“借助这一平台,学生亲身参与企业产品的研发、设计与加工,生产过程即学习过程,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三门职专校长谢卫民说。
诚如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程江平所言:“非遗传承的重点在于技艺和文化的传承,而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其走进大众视线,与区域产业经济相结合,与社会经济紧密对接的职业教育正是非遗传承最好的载体。职业教育要实现非遗的产业化、商品化,避免其沦落为静态的博物馆标本。”
抱团发展,让传统工艺走得更远
今年4月,西湖职高牵头成立了省特色专业建设联盟。联盟汇聚了全省中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资源。为保证联盟顺利运行和落地,成员之间达成了这样的共识:以作品交流、技艺文化展示为目的,积极开展特色专业研讨、交流、课程共享等活动,助推特色专业发展从作品走向产品、走向商品;建立健全联盟章程,搭建线上线下平台,保障联盟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寻求政府部门的支持,确保规范运行。
作为联盟的发起人,西湖职高将学校产教融合大楼作为第一个线下平台,把大楼一层设为非遗及特色专业产品展示区,展示各成员单位的大师作品、教师作品、学生作品,同时通过创建网站、运行微信公众号等途径,搭建联盟发展的线上互动平台。
“线上线下平台的搭建让各校的非遗传承人、师生能将自己的作品上传到专业平台,面向全省乃至全国传播,分享技艺、课程、教学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非遗及特色专业师资、生源信息不对称以及传授成本高的问题,也让浙江省的非遗及特色专业产品化道路‘未来可期’。”张德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