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建祥
在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之后,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简称高教40条),浙江省教育厅也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实施意见》(简称高教18条),其中都专门就高等教育教学质量问题提出明确要求。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已迫在眉睫,高校必须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立校,着力建设大学质量文化,讲究质量成为大学的自觉行动。
构建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制首先要遵循“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核心理念。这里的“学生中心”,是指要把全体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关注的焦点。为此,必须做出两个转向:一是从过去关注教师教得好不好转向关注学生学得好不好,将评教与评学相结合,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二是从过去关注学校办学资源条件好不好转向关注毕业生在社会上发展得好不好,加强对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的跟踪调查,并根据收集到的毕业生职业发展需求来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
“产出导向”,是指教学过程的实施必须保证学生取得特定的学习效果,即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理念。这原本只是工程教育的理念,但现在已成为整个高等教育的共识。根据这个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要准备回答好这四个问题:一是我们想让学生取得什么样的学习成果?二是为什么要让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三是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四是如何测量学生已经取得了这些学习成果?
“持续改进”,是指建立“执行—评价—反馈—改进”的质量保障体系闭环,形成持续改进机制。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目前实际的状况是,往往只关注教师教得如何,而不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只关注办学资源条件如何,而不关注毕业生在社会上发展得如何;只关注课程开设了没有,而不关注学生学到了没有;只关注教学质量标准有没有,而不关注质量标准实际执行了没有;只关注评价了没有,而不关注改进了没有。这些都是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
构建质量保障体系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经之路,要求高校要吃透相关理论和原则、在具体实践的各个层面加以改进。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培养人的问题。这就首先要求高校确立人才的培养目标,再根据培养目标来确定学生的毕业要求,进而根据毕业要求来确定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目标。然后,通过课程教学来达成毕业要求,再通过毕业要求的达成来支撑学生毕业5年左右培养目标的实现。这就是所谓的“反向设计,正向施工”,也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的重要基础。
在实践上,当前一些高校还存在着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不够完善、教师执行标准的随意性较大、专职评估监控力量严重不足、监测评价专业化程度不够等问题。要下决心推动质量文化建设,高校需要在这些方面作完整的考虑和布置。一是成立专门的质量监测评估机构。这个机构必须独立于教务管理部门,以独立身份执行评估监测功能,不仅评估监测教师学生,也评估监测教学管理部门。二是组建一支专业的评估监测队伍,其中既要有经验丰富的退休老教师,还要有会用开发评估测量工具和具备大数据处理能力的年轻技术人员,形成一支老中青结合的专业队伍。三是制定科学合理、具备可操作性的质量评价标准。这套标准里要有包括专业、课程、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等多方面的评价标准。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是保证质量的前提。四是要把周期性评估与常态化监测结合起来。评估监测的主体是学校,因此学校要定期开展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上的评估,同时经常性地开展在校生、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及时了解教育教学质量,进行常态监测。五是将评估监测结果及时反馈给一线教师,并跟踪帮助其改进。六是构建“执行—评价—反馈—改进”的质量保障闭环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系浙江省教育评估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