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关注 中职思想政治统编教材
2020年第一次接触《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时,其细化的育人目标、全新的学业质量标准、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让从事思政课教学27年的我眼前一亮。同时,我和同事们也有不少问题和困惑:如何在教学中把握新时代、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如何打造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社会大课堂?……特别是一手拿着新课标、一手拿着原教材,落实和实施新课标有时感到无从下手。
参加中职思想政治统编教材使用培训后,我逐渐对这些问题有了答案。新教材内容结构完整、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素材丰富、叙述流畅,呈现方式图文并茂、美观大方。以《哲学与人生》为例,具体来说,该教材达到了四个方面的“有效”。
“哲学+人生”的教材逻辑
有效引导教师把握教学目标
全书共四个单元,每个单元、每课均采用“哲学原理+人生问题”的方式编写。就哲学原理而言,教材按照“是什么”“怎么样”“如何做”的线索,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就人生问题而言,教材在理想与现实的问题上引导学生学会既要胸怀天下、又要脚踏实地,引导学生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看待世界和人生,走好人生路;在认识与践行问题上引导学生在身体力行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在价值判断和社会实践问题上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必然,书写人生华章。
通读全书,教材既清晰讲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又抓住中职学生人生发展中面临的重要人生问题,阐述了社会生活及个人成长中进行正确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意义与方法。中职思政课教师在哲学课堂上容易有两种偏差,一种是把课上成单纯的哲学理论课而缺少对现实的指引,另一种是上成主题班会似的道德教育课而缺少哲学的意蕴。本教材的编写逻辑能有效帮助思政课教师避免偏差,牢牢把握中职思政课堂教学的重点,帮助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为学生成长奠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础。
“知识+价值”的教材内涵
有效凸显思政学科育人价值
教材以其“哲学知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学习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中职学生的“科学理论武装”。
以第8课《在实践中提高认识能力》为例。学生在高级技师张永忠“望闻听切”的独门绝技中体会新时代高级技师的高超技术和工匠精神,懂得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在苏东坡《登州海市》的精妙描述中、孔子“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的告诫中,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看到“真象与假象”;在“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先辈故事中、“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先烈事迹中,接受革命文化的熏陶,汲取追求真理、捍卫真理、践行真理的前行力量。
教材注重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并深度阐释,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职业精神、职业道德教育,满足学生未来发展需要,凸显思政学科育人价值。
“理论+实践”的教材设计
有效渗透学科核心素养培育
教材采用“哲学理论+实践活动”的设计,有效融合了理论的应知应会和学以致用,这是思想政治课程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显著特点。
全书4个单元的“学以致用”共有13个任务、29个活动,给一线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启发与指引。例如,第一单元在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后,通过“学以致用”设计了4个活动任务,包括撰写观后感、探讨哲理故事、组织讨论会、举办演讲比赛、开展实践体验等多种形式。这些活动内容指向明确、形式丰富多彩,引导学生通过亲历某种情境或事件,获得直接的认知和情感经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加深学生对社会、职业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效达成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目标。
“正文+栏目”的教材内容
有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学习
学生的课前自学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有着基础性作用,因而有一本学生想读、易读,能引导课前自主学习的教材尤为重要。本教材全面系统、重点突出的正文配上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栏目,不仅让学生有兴趣读,更以其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的呈现顺序,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哲学思维,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以第7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为例。学生打开教材,首先映入眼帘的“单元导语”凝练了第三单元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目标;“课导语”创设情境引入本课学习,指明第7课主要学习内容和目标,让学生学习方向更明确。进入第一框,“阅读与思考”栏目给出阅读情境材料,让学生思考问题并导入本栏目内容。“正文”部分讲述了课标要求的重点知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既系统又重点突出。正文中穿插了丰富的栏目,“相关链接”对正文相关内容进行解读、引证和拓展;“启思导行”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总的来看,教材内容编写根据中职学生的认知习惯、思维方式、思想行为特点,引导学生与教材互动,在体会情境、分析案例、回答问题中与学科知识“见面”、与人生问题“对话”,学会做中学、学中做。
(作者系南京商业学校副校长、南京市思政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