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谢卡斌为学生们做实验示范。通讯员 蒋朝常 徐行 摄
农业高校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科技力量。当前我们必须自觉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讲话精神,肩负强农兴农时代重任,强化有组织科研和产学研协同攻关,以更加卓越的科技创新力和组织力推进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有力支撑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
准确把握农业科技发展新态势
当前,农业科技处于历史变革期,既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又面临激烈竞争的严峻挑战,必须科学研判、准确把握农业科技发展的新态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农业农村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实力持续提升,整体研发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步缩小,水稻等基因组学研究及应用国际领先,在生物育种、耕地保护、农业绿色发展、智能农机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并已在我国农业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科技强农作用愈发凸显。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科技还存在部分前沿交叉领域基础研究和底盘技术的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农业重要种源、核心算法、现代农业装备、绿色投入品等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和产品自主可控能力不强,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不够,高效集成的科研攻关组织模式亟待构建等明显短板和薄弱环节。
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科技创新成为大国战略博弈的主战场,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前沿领域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发达国家围绕未来农业发展开始了新一轮科技战略部署,着力保持领先优势,俄乌冲突又为全球农业和粮食安全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面对新的发展趋势和挑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生物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迫切需要建立起农业科技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强化有组织的科学研究,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走新时代中国特色农业科技现代化之路。
聚焦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新要求
要发挥农业高校学科特色优势,主动对接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需求,围绕农业系统价值链、农业产业生态链、农业产品健康链,强化科技创新顶层设计,面向真问题,把自由探索与有组织科研结合起来,汇聚力量、协同攻关,产生突破性、原创性成果,提高科技硬实力。
要树立“大食物观”,聚焦生物育种、动植物重大疫病防控、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智慧农业、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等主攻领域。坚持“藏粮于技、藏粮于地”,加快攻克制约农业产业高质高效绿色发展的“卡脖子”技术,突破国外技术壁垒,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的有效供给。在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的同时,进一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战略必争的前沿科学领域,持续开展原创性探索与前瞻性研究,勇闯创新“无人区”,突破农业科学重大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奋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创新成果,抢占世界农业科技制高点,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构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新模式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拥有一大批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和潜能。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不断深入,科技创新的综合性、复杂性日益增强,高校以PI(项目负责人、学术带头人)制为主体自由探索式的传统科研组织形式和实现方式难以适应新时代需要。
当前,必须聚焦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布局科技创新团队,在主要科技领域培养一批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培养一批开拓者,克服单打独斗、资源分散的弊端,优化创新人才配置,构建重大任务牵引下多学科力量协同作战的科研组织模式,实现重大核心关键技术突破、战略性重大技术创新和前沿性重大基础研究发展。必须坚持“四个面向”,以培植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为抓手,以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为载体,在国家农业领域重大科技攻关任务担纲领衔者中,培养一批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具有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的农业科技战略科学家。必须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完善全链条培育制度,建立职称晋升绿色通道,鼓励青年科技人才敢于打破定式思维和守成束缚,支持青年人才在农业科技创新重大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助力优秀青年人才快速成长。必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优化项目团队遴选机制,大力倡导协同创新的团队文化,增强学术共同体意识,倡导协同合作、资源共享,发挥“1+1>2”的聚力效应。
营造鼓励多维协同攻关新生态
良好的创新生态是强化有组织科研的前提。要落实好中央“三评”改革精神,完善科技人才培养与评价体系,对处于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不同位置的人才制定分类评价制度,重点评价其科技活动的创新度、与产业的关联度和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充分调动农业科技创新全链条人才的积极性。
要发挥农业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的作用,强化高水平大学建设、科学研究探索同国家发展战略的对接,将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融入到国家和人民真正的需求中去。
要持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并创新管理服务模式,抓好战略、抓好布局、抓好组织、抓好集成,提升服务能力,同时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针对不同性质的科研任务需求,积极推进“揭榜挂帅”“赛马制”等不同科研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动员更多研究真问题和真研究问题的专家来承担国家科研任务,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科技领军人才为国挂帅出征。
要克服科技平台协同不够的弊端,推动优化农业领域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布局,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在农业高校系统化布局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形成高效的组织动员体系和统筹协调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避免无效重复建设和低水平的重复研究,打造农业领域高质量、高效能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转变科技管理职能,把更多精力从分钱、分物、定项目转到定战略、定方针、定政策和创造环境、搞好服务上来,统筹推动农业高校科技治理,将科技治理的效能转化为科技创新的成效。
形成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新实效
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是建设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支撑。要强化科技创新赋能,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以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和生产实际问题为牵引,优化配置创新要素,提升农业科技源头创新能力,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推广激励机制,提高科技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加快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精准缝合农业科技和农业经济“两张皮”。
要树立正确科研导向,在加大有组织的基础研究力度的同时,探索科技创新团队与企业共赢合作、协同创新的新模式,鼓励科研人员积极承接企业技术研发项目,围绕企业需求痛点、产业发展卡点凝练科学问题,解决好共性关键问题和底层技术瓶颈难题。
要加快高价值专利培育,形成战略性高价值知识产权组合,推进与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合作,促进农业科研成果与农业生产一线企业的有组织对接,加速高质量科技成果产业化。要充分发挥科技服务对农业产业发展的乘数效应,积极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要强化与农村农户的协同,打通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通过技术培训、农技推广等方式,把论文写在田埂里,把实验室建到地头上,推动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落地生根,让农民学得会、用得上、真管用,让科技力量撑起国家“粮袋子”、鼓起农民“钱袋子”、稳住“三农”基本盘,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作者系华中农业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