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2年起至今,21年间,我先后担任了5所不同类型学校的校长。每段经历都是一场挑战,每场挑战也是一次突破。在用脚步丈量过的教育土壤中,我始终致力于构建一体化、融合化和特色化的教育发展共同体。其中,教研共同体已经成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以“一盘棋”思维实事求是开展教研
2022年,我来到山东省胶州市第一中学担任校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听课。一中的教师学历水平高,也都非常敬业。但听课和看教研活动一圈下来,我发现了几个问题:有的学科教师明明是一起备的课,甚至一个教师的同一节课在两个不同的班级上,上课的效果却截然不同。还有的教师,高二、高三接了这个班,高一教师教的什么却不了解、不熟悉,导致的结果要么是教过的知识再教一遍,要么是把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的内容给忽略了。
这时我意识到,很多教师“教研”“协同”意识淡薄,甚至还在单打独斗、机械重复,或者只做“小”教研,局限于某一备课组,局限于讨论知识落实,无法适应新高考改革的需要,无法从整体上顾全学生特点与推进学校教学可持续发展。
看见了学校教研存在的问题,经过师生讨论,我们提出了解题思路:构建教研共同体,把学生、教师、学校的三年视作“一盘棋”,落子考虑整盘棋局,而不下单招、孤招。我们确定了“实事求是,有的放矢”的教研方针:“实事”即摸清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这是教师教学的前提;“求”即我们去研究;“是”即教学原理、规律和方法;“的”是精准把握问题、精准把握知识;“放矢”即弄到箭、看清靶、射得准。
教研首先要打通。怎么打通?先把教研组和备课组打通,实行双轨制教研,在年级内开展学科集体备课,跨年级实行大教研活动。以语文学科为例,备课组先对下周的教学重点进行备课,分工准备教学资料,在备课过程中产生的争论和疑问,都可以成为教研的课题和方向,在下一次的大教研会议上,备课提出的问题就可以被解决掉。如果解决不掉怎么办?那就是教研组要面对的新挑战,要设计解决思路,让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反复实验、反复探索,直到找到效果最好、最优的教学办法。
以学习型教师队伍建设促教研能力提升
同一个老师上同一节课,不同的班级学生学习效果却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和几位兼任不同班级课程的各学科教师逐一聊下来,发现在不同的班级里,班主任管理的风格很不一样。例如这位班主任是一位语文教师,他可能就十分重视记忆型的知识,相对地,对数学、物理这一类需要思维训练的学科重视度就会降低。而学科与学科之间也是贯通的,有时因为不同班级学科的进度不一样、教师扩展的课外知识不一样,可能就会影响不同班级对该学科某个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了解到这个问题后,我们让教研“立体化”,开展年级贯通、滚动联动的立体教研。在横向层面,打破学科壁垒,同一年级不同学科联合教研,各科教师了解学生在不同学科的学习进度,有效做到学科交叉融合、全学科育人。在纵向层面,消解了年级限制,每两周一次开展高一、高二、高三全年级“大教研”活动,在不同教师的分享、合作中产生思想的碰撞,将学生的三年一贯制培养纳入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轨道,真正以教研共同体促进学生素养能力提升。
为了提升教学质量,我们学校基于学习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经验,在学校建立起以教研组为单位的专业学习共同体,形成了“研磨创练悟”一体化的校本教研模式:“研”,指研读课程标准、学科素养;“磨”,切磋琢磨,教研共同体的意义便在于共同学习研究,反复打磨出精品课;“创”,指创新、创造出好题、好教法;“练”,针对每位教师的不同特点,提出有效建议与改进措施,在教研组内部反复模拟、演练;“悟”,是通过教师自己参悟、体悟,将教研所得内化于心,以“悟”促“研”,以此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与内生动力。
这样,经过优化教学的“供给侧”资源,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教学质量自然水涨船高。
因材施教,把教研成果转化为学习效果
教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一切教研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如何用一份导学案满足不同层次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是我们教研时重点攻克的一个课题。
为了让每一名学生都得到最适合的教育,实现最大程度的因材施教、分类发展,我们探索形成了多层次、选择性、针对性的校本系列“星级学案”:拓展知识和高难度试题“加星”以解决课堂上优生“吃不饱”的问题;专项学案“加星”以帮助弱科生集中“加餐”;讲评学案“加星”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做题的需求。
为了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跨学科”教研,我们建立了导学案存储平台和展示平台,进行优秀导学案评选,不断规范导学案的编制、使用,使各学科的导学案设计既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又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把教研共同体的教研成果转化成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效果,实现由重教向重学的转变。我们还开展了新任教师过关课、学科每周展示课、名师示范课、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骨干教师优质课比赛等各类教研共同体活动,激发了教师的内在潜能。
教师们把学校一开始的“要我教研”的外在要求,转变为“我要教研”的内在需求,成为学校发展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师生之间的距离缩小了,教师之间的合作增多了,班级之间的发展平衡了,教育教学质量自然就提高了。
(作者系山东省胶州市第一中学校长,本文系青岛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重点课题“基于学生多元发展的普通高中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路径研究”[课题批准号:QJK2022B0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