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什么都“进校园”,校园能装下吗?

网友投稿  2018-12-07 08:08:08  互联网


赵占云(楼主)

这些年有一种现象,一说到什么重要,就要“进校园”:“法治进校园”“廉政进校园”“国学进校园”“消费维权进校园”“生态文明进校园”“消防安全进校园”“防震减灾进校园”“地方戏曲进校园”“民俗文化进校园”“人工智能进校园”……林林总总不下40个。这反映了政府对教育的重视,觉得要让公民提高某方面意识和素质,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小抓起”。“进校园”远比上街发宣传单、拿喇叭吼有效果。

但问题是,什么都“进校园”,校园能装得下吗?学生的脑袋能装得下吗?对此各位有什么想法?你们学校是怎么进行操作的?

龙泉许东宝

少年强则未来强。“进校园”思路是正确的,但如果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反而把好事变成坏事。什么都往学校塞,虽然仪式感十足,但会耗费学校、师生、家长多少时间?增加多少负担?再说,这些“高大上”的活动仪式过后,发个宣传单,开个讲座,就完事了。学生对内容到底掌握多少?好的活动变成形式化、表面化、低效化。

因此,我以为,“进校园”要注重实效。

赵占云

这学期从开学到现在,学校最忙的莫过于文印室,各种“进校园”宣传资料、注意事项、作业任务需要准备材料,几乎已经分不清哪是哪。

适当的内容进校园,能让学生的校园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获得更多知识,但内容过多,不加筛选,就会适得其反,变成应付,让师生反感、排斥。

翘 楚

校园是“小社会”,似乎能够接受各种任务。但学校其实时间紧,科目多,要增加任务,必然只有压缩教学时间,或草率完成,效果却很难说。不少人打着关心下一代的旗帜,其实是给学校增压,给学生增负,得不偿失啊。

教师的愿望是安心教书,校园需要安静。教育是农业,有它本身特点,要慢慢等待,遵循教育规律,用足够的时间来静心做好,不能任性,不能胡来。对教育,请多些理解,少些干扰;多些关注,少些干预。

李恒良

什么都“进校园”,真不是件好事。有些是相关部门认为教师听话,学生受众面广,利用学校能快速达到目标。有些是领导个人关系,承揽下来需要教师完成。还有受利益链影响,非教育部门推荐,美其名曰“对学生有好处”,比如某作家签名售书活动等。总之,只要与学生有丁点联系都想往学校挤,让教师来督促家长配合。希望学校与相关部门统筹安排,从源头上加以管控,切实维护师生利益。

俞和军

无非是看中学校人员素质高、听话、执行力强、完成任务效率高而已。最近有一种很不好的趋势,喜欢让教师、家长强制关注某些公众号,完成里面的题目或投票,有的还要求微信截图。大家最反对那些对学校下任务、定指标、搞检查的“进校园”活动。各门课程进入学校都有严格的课程标准、教学计划,这些“进校园”项目有计划吗?对学生帮助有多大有过论证吗?

徐如松

“进校园”本身并没有错,学校本来就是高效教育场所,学生本来就是受教育对象。其实,各类“进校园”内容在中小学课程中原本都是存在的,比如传统节日教育、青春期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税收教育等,学校都在按课程计划授课,呼吁政府协调教育、公安、科协、文明办等相关部门,将各种“进校园”资源进行整合,纳入校本课程,使之更加符合教育规律。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3-11-25/xw_64964.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