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课堂教学要警惕大数据包装下的技术主义

网友投稿  2018-12-10 08:08:08  互联网


□朱建人

愈来愈先进的信息技术用于学校教育教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如何用好现代信息技术,以推进教育现代化,则需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否则,极有可能假“现代化”“科学”之名,行落后且背离科学的教育之实。

最近,微信上收到一位小学教师发来的一款评课软件截图,上面的内容实在有点“丰富”。譬如,其中一张截图有下列指标——教师讲解学生倾听次数、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次数、教师提问集体回答次数、学生回答教师理答次数、学生质疑教师解答次数、教师激情感染次数等,各项指标都需要在听课时进行实时记录。另外还有学生回答、教师理答等的答语记录,以及提问内容、问题指向性、候答时间的实时记载。

看着这么多繁杂的课堂评估指标,我一方面在想象着教师听课时手忙脚乱应付这个评课软件而无暇顾及课堂本身的窘迫状态,一方面则对这些课堂评估指标的科学性深表怀疑:教师提问、学生交流相互评议、教师激情感染、班级气氛热烈的次数与教学行为是否得当、教学质量的好坏究竟有多少实际的关联?

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每一个班级群体都有自己的学习文化。课堂教学原本是在师生对话中展开的一个心灵与心灵、思想与思想碰撞的过程,根本无法以几个标准化动作包括次数的多少来加以衡量和诠释。因此,将课堂中的师生活动分解为诸多细节,而又将这些细节作为解剖评估教学的指标,实在是一种见教室不见课堂、见物不见人的技术主义行为。尤其是在倡导学生自主探究的以学生的学习力发展为标的的课堂中,随机生发的学习情境不时会产生,而那些“量化”的指标,很可能就成了扼杀课堂生机的无形枷锁。

我们不应该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在讲台上激情澎湃,我们也不应该要求所有的课堂都必须气氛热烈且学生情绪高涨,难道沉稳的教师就不是好教师?静悄悄的课堂就不是好课堂?教师讲解多了就是灌输教学?学生质疑教师少了就不合适?若这么多指标真的都有一个常量可以作为教师课堂设计的标杆,这样的教学还有什么趣味可言,还有什么“质量”可言。

技术主义最为显而易见的长处,就是试图将任何教育问题的解决都变成可以操作、控制的技术化手段,以便达到所谓的教学过程评估和教学质量的“看得见”,而这恰恰又是其致命的软肋所在。它弱化了教育教学问题的复杂性、多样性,忽视了人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缺乏对教育教学终极价值的审视。在技术主义理念支配下,课堂教学活动就成了一种机械的技术性行为的叠加,而不是教师富于教育智慧地引领学生展开的创造性实践,这样的课堂恰恰是通过评价的技术主义来加以“规范”的。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包装之下,这样的技术主义会因为“智能化”而被披上“科学”的外衣,但其忽视人的思想情感和主观能动性的本质,至少在当下是无法改变的。

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祝智庭充分肯定先进教育理念在教育变革中的重要性。他认为,技术首先是由人类赋能的,而技术又起到为人类赋能的作用,让普通人由不能变为可能,由小能变为大能。这样的认识有利于我们正确处理好技术与人的关系问题,让教育回归到“以人为本”的正途上来。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3-11-25/xw_65002.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