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 恒
民办高等教育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近年来更是获得了蓬勃发展。据教育部《2017年教育统计数据》,全国目前共有民办本科院校426所,民办高职(专科)院校320所,分别占到了全国本科院校总数的34%和高职(专科)院校总数的23%。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版图中的分量日益突出。
“没有民办高校良性发展,就没有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民办高校的质量提升,是推进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一环。”日前,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在杭州举行,会上,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如斯直言。
民办高校的质量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当下师资问题已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新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人才,高校也比任何时候更加聚焦人才培养质量。”浙江树人学院院长徐绪卿表示。基于此,此次年会聚焦“师资建设”的话题,来自全国各地的民办高校负责人分享了他们的理念和行动。
教师队伍曾是民办高校发展的一大软肋。“两头大,中间空,年轻教师和退休教师居多,缺乏中年骨干教师。”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周海涛这样形容一些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结构。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周国平研究民办高等教育已有10多年时间。在他看来,浙江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结构较之以前大有好转。“一方面,高校每年新增大量博士硕士毕业生。公办高校容纳有限,出现了更多分流。另一方面,不少民办高校加大了人才引进的力度,积极扩充教师队伍。”然而,在他看来,民办高校在整体的师资建设上仍和公办高校存在一定差距。
“做强教师队伍,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民办高校下一步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周国平认为。浙江树人学院今年一年就引进了60名博士,比去年翻了一番。而宁波财经学院更是把师资工程作为学校发展的一号工程,开展“聚鹰100”专项行动,即5年内要从外部引进100名学科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等高层次人才。
相比公办高校,民办高校怎样增强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呢?记者了解到,省内不少民办高校通过获取当地政府支持等方式为新教师解决事业编制,并在住房、科研启动、子女就读等方面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一些高校发挥体制机制优势,推出“直签”“直聘”等快速通道,简化相关手续与流程。
“引进与培养并重,引进促进培养”也成为一些民办高校的重要思路。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几年前启动了“双百计划”,即在一定期限内引进100名博士,同时培养100名博士。“我们鼓励教师攻读在职博士,目前全校已有60多名年轻教师在读。学校还会在他们学成归来后给予奖励。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周期,民办高校对此要有更多耐心。”该校人事处处长冯丽琴说。
人才引进之后,如何让他们安心留下来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民办高校可以在人才评价方式改革上积极探索,关注教师的职业成长,不仅留住他们的人,更要留住他们的心。所谓‘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高校不能只着眼短期产出、急于要成果。”周海涛说。宁波财经学院对副高以上及博士学位的骨干教师推出了期权金制度,相关教师可获得每年1.2~3.3万元的期权金。期权金的兑换周期为5年后。教师如果在学校待满10年,最高可获得16.5万元的期权金作为额外收益。
应用型是省内民办高校普遍选择的发展路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作为应用型高效保障人才培养、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效能的核心力量,也成为各校关注的焦点。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马英姿介绍,学校一方面积极鼓励在职教师参与实务项目,另一方面在招聘教师时向有业界经验的求职者倾斜,优秀者可适当降低学历要求。宁波财经学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校把双师双能型教师按一定标准分成了“三类型四层次”,一年一聘,并给予不同程度的激励。目前,学校已完成5批次的应用型教师认定。应用型教师占比达到51%。同时校方还建起应用型教学团队33支,开发应用型课程140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