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至11月,针对浙江在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同状况,浙江科技学院组织专题调研组开展了相关调查研究。
调查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以问卷、访谈等形式在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科技学院、浙江外国语学院、台州学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等9所高校进行,以调查时下浙江在校大学生对思想政理论课的认同状况。问卷抽取不同学段、专业类别、性别的大学生样本数,共发放问卷2850份,回收有效问卷2820份,回收率超97%。
大多数学生喜欢思政理论课
大多数学生认同已学过或正在学习的思政理论课,并表示从课程中收获很多,提高了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调查表明:74.22%的调查对象喜欢已经学过的思政理论课,有68.11%的大学生表示喜欢教师授课风趣、深入浅出,这在认可和喜欢思政理论课的6个原因中占据首位(详见表1)。65.09%的调查对象认为通过学习相关课程提高了自我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喜欢思政理论课;54.2%的大学生喜欢思政理论课理论与现实结合紧密;51.57%的大学生表示学习思政理论课后,收获颇多;选择了“思政理论课和就业有关”的调查对象占比26.25%;有21.78%的大学生认为思政理论课很重要,与考研、考公务员等相关。在调查对象自己填写的喜欢思政理论课的原因中有:上课没压力、轻松愉快;理工科需要提高人文修养;喜欢近现代史等因素。根据专业类别和其对思政理论课态度的交叉变量分析发现:喜欢思政理论课的理工科类的学生比例高于文科生(详见表2)。
表1 喜欢思政理论课的原因比较
表2 专业类别与思政理论课认同度交叉比较
思政理论课教学有待改进
在全部调查样本中,有25.29%的大学生选择不喜欢目前的思政理论课,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对思政理论课内容不满意是最突出的原因。选择“不喜欢思政理论课”的学生中,约有85.38%是因为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枯燥陈旧(详见表3),这在8个原因中居首位;另外,还有38.08%的学生选择“教学内容与现实脱节”。值得关注的是,专业背景不同的学生对内容的要求也有明显差异:对内容最不满意的是人文类学生。(详见表4)
表3 不喜欢思政理论课的原因比较
表4 专业类别与不喜欢思政理论课的原因交叉比较
二是效用主义的影响:认为课程不重要,学习价值不大,对就业帮助不大。当代大学生在课程选择上注重实用性,相关选项占比最高。另外,直接受社会环境与风气影响相关的选项也占比明显,有13.46%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与社会环境中怀疑性倾向的影响使课程形象不好,所以不喜欢该课程。
三是教师教学方式单一,授课水平不高。在选择不喜欢思政理论课的大学生中,有38.85%是由于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学生不喜欢教师满堂灌输和单一的说教,希望有多样的教学方式;9.62%选择“教师授课水平不高”,学习兴趣不大。
喜爱度与年级段呈正相关
在课程内容倾向上,大学生更多的喜欢历史、法律、道德、国际国内形势及社会问题的分析等具体的内容教学,宏观战略或基础理论的教学遇冷。
调查显示:59.8%的大学生选择喜欢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教学内容,52.94%的选择喜欢国际国内形势的教学内容。对于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大学生也有较浓郁的兴趣,有43.14%的大学生选择喜欢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分别有46.67%和44.51%的大学生选择喜欢法律和道德的教学内容。从调查中可以看到大学生更喜欢生动、具体的教学内容,而相对抽象的、宏观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卖点”较低。
通过不同学段和最喜欢的教学内容交叉分析显示:高年级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的重视指标相对高一些。大四学生由于面临毕业,即将踏入社会,所以更倾向于国际国内形势和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分析,这两者的选项分别高达80%和60%。(详见表5)
表5 年级类别和喜欢的教学内容比较
总体来说,大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的态度,整体认同度较高,但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积极探索,进一步增强思政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从本次调查来看,我省高校思政理论课在所调查的大学生心目中有一定程度的认同,也有一定的提升空间。要想进一步增强当下在校大学生的思政理论素养与高校思政理论教育实效,就需要相应教师和团队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领域进一步提升理念和更新知识,提升自我修养;也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管理者创造良好环境,像专业课评估和论证一样,将思政理论课的教材、课程、课时、师资人才、资金、教学评估、绩效考核、职称职级评定、学生评优等方面的举措落到实处,让师生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共同推进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和学习,从而进一步增强理论自信。
( 陈蓓燕 李 平 通讯员 尹 媛)
对我省9所高校的调查显示——
大多数大学生喜欢思政理论课
在温州大学首届“超豪杯”大学生思想政治风采大赛上,学生的倾情演出博得全场喝彩。该赛是温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推进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一次积极探索,把思政理论课搬上舞台,让学生们在表演中学习领悟,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调动了学习热情,提升了教学效果。(本报通讯员 翁 浩 虞 宾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