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以情感“铺路” 架历史“高铁” 小学“历史题材”品德课情感化教学实践

网友投稿  2017-03-31 08:08:08  互联网


以情感“铺路” 架历史“高铁”

小学“历史题材”品德课情感化教学实践

□绍兴市上虞区实验小学 徐玲云

历史是一面镜子,告诉学生什么是伤痕,什么是不能忘却的记忆。

认真研读课标,我们不难发现:在品德课中安排历史知识的真正目的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历史知识,而是要立足品德教学,将内容的学习作为桥梁,其最终目的是发挥历史特有的道德教育价值。

学生在学习历史中其实是经历了一个相遇—感悟—理解—升华—内化的过程,它需要个人的理解与感悟。笔者在反复的实践探索中,深切体会到情感体验在品德课历史内容教学中的作用与“魅力”。情感如同融化在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间的催化剂和黏合剂,有了它,才能架起一条自由穿梭于古今的“历史高铁”,才能使教学别开生面,使教学效果产生质的飞跃。

一、亲近文本,夯实情感基础

历史题材的品德课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对历史背景介绍得比较详细。教材中选用的每一张图片、每一段文字,都是编者良苦用心的体现。作为一名品德教师,应该努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手头的宝贵资源——品德教材。应以教材为诱饵,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联想;以教材为圆心,在充分地、科学地用好教材的基础上适当补充,围绕该历史主题作全方位的拓展阅读,帮助学生形成客观、全面、理性的认识。

(一)与教材结“情”缘

依据学生好玩、好动、好强的个性特点,教师可设计与教材内容相对应的活动,刺激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的兴趣。

如在学习《从四大发明说起》这一课时,可将学生根据教学需要分成6个组: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京杭运河、其他发明创造。6个组根据教材,紧紧围绕关键词“民族自豪感”进行合作学习。各组重点学习本组的规定内容,5分钟后各组派代表上台进行交流。哪一组的介绍最能激起听众们的民族自豪感,该组就获胜。

因为有竞争,学生们迫不及待地研读教材,还时不时地在组内讨论、交流。学生与教材结下“情”缘,有助于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二)让教材跟“潮”流

品德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密切关注社会热点,并将社会热点适时地引入课堂,增强品德课的“时代气息”,让教材紧跟时代的“潮”流,增加学生对历史的亲近感。

例如:五年级下册《圆明园在哭泣》一课中,教师引入了2009年2月25日圆明园鼠、兔兽首铜像拍卖会及相关的文物追讨事件等时事新闻,组织学生进行了相关资料的搜集活动,结合观看央视《中国周刊》的专题报道,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事件的背后故事和动态进展。

学生能把所学知识与社会热点有机结合起来,就有了情感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深情话语,共筑激情课堂

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紧密相连的。例如,评书讲述的历史故事能征服很多听众,其原因之一就是评书演员充分发挥了情感的作用。因而,教师应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吃透教材精神,掌握形象丰富的素材,上课就一定会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一)点击“情”兴奋点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的语言应追求声情并茂,借助相应的语言技巧,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或慷慨激昂,或悲痛深沉,或欢快愉悦,使自己的讲课产生撼动人心的力量。

如讲“要与祖国荣辱与共”时,可用悲愤的语调历数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疯狂掠夺,愤怒控诉日本帝国主义屠杀南京30万同胞的暴行。“侵略者展开杀人比赛,尸横街巷,血流成河。血泊中的婴儿哭声伴着刽子手的狂笑……”随着教师声音的颤抖和拳头的挥动,学生个个绷紧嘴,闪动泪花。教师点明了“落后会挨打,贫穷就受辱”的道理后,话锋一转,“沉睡的雄狮苏醒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屹立在东方!”再讲起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和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学生们脸上绽出了欣喜的笑容。最后,当黑板上出现“国耻我辱、国兴我荣”8个字时,全体学生竟不约而同地高声朗诵。

(二)关注“感”相通点

教师真诚而富有激情的评价语言能在课堂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例如,五年级下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一历史事件时,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能穿越时空,去到现场,你会说些什么?生①回答:“太好了!太好了!害人的鸦片终于销毁了!”教师饱含激情地说:“对,这是所有中国人的心声。”生②说“烧得好,烧的棒,该死的鸦片,让你再害人!”时,教师简短有力地说: “真痛快!”生③说“这回,咱们中国人可解气了,洋鬼子,给你们点颜色瞧瞧!”时,教师可以在肯定学生的同时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说,“嗯,老师也想这么说。”

三、穿越古今,同享理性生活

要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自身实际,注重现时生活与历史内容之间的联系,把今天的场景与历史的场景结合起来,使历史画面变得丰满生动,亲切易懂。

(一)“情”系生活

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真正面对真实的生活,通过课堂所学能够学会解决各种现实问题。

例如,在执教《走进新时代》一课,解读小康社会:

1.交流:“课前,我们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进行了小调查,我们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调查的结果。”

2.记录:“昨天我们还采访了长辈和亲友,了解了自己家的过去,请你从衣、食、住、行、用这几个方面来比较一下自己家的过去和现在。”

3.交流:“通过对比,你有什么感受?”

4.小结。

(二)“感”须回归

在历史题材的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正视祖国的历史。在教学目标中为什么会有“理性爱国与体验抗战精神”这样的定位?这是源于历史题材品德课教学的本质思考,即:了解抗战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激发仇恨还是以史鉴今?一个有责任感的品德教师最应该传递给学生的正是关于抗战历史的理性价值观。

例如,《悲愤的吼声》一课最后的教学环节,可以这样设计:

1.引导:“你们的发言老师深表理解!站在历史的真相面前我们的心中充满了仇恨!但是简单的仇恨能带来和平吗?简单的仇恨能昭雪3500万同胞那冤屈的灵魂吗?”

2.阅读:学生阅读一段有关今日中国和日本经济等方面对比的事例和数据的材料。

3.思考并讨论。

总之,历史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具备人文修养,还要培养学生具备理性的情感。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3-11-28/xw_65759.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