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建设不能太“任性”
□金华星
在强调文化育人的当下,学校的文化建设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却不难发现一种急于求成的现象:大张旗鼓地搞所谓“名人文化”,更有甚者,换一个校长换一种学校文化。殊不知,频繁更换或过分折腾难以积淀出真正的学校文化。喜欢推倒重来而不会继承,本身就是欠缺文化的表现。
其实,学校文化应着眼于学生。有的学校,校长喜欢书画,就以书画特色来营造校园文化;校长喜欢打乒乓球,就大力发展乒乓球运动,从中提炼学校文化。校长有某项爱好,固然有利于熟悉某个领域,方便推动某一项工作,但学校文化建设毕竟不能凭校长一己所好。校长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无非是一个组织者、提炼者,而不是一个文化赋予者。学校文化建设归根结底必须浸入师生血液中,而不能停留在校长一个人的层面。学校文化,必须着眼于学生,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根本出发点基于学生,不能想当然,而应该问策于学生的成长需要。不是学生成长必需的,就不应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脱离学生年龄特征的,就应毫不犹豫地拒绝。
学校文化是需要积淀的。文化不是靠打造的,更不是靠包装出来的,文化需要涵蕴和积累。学校文化是缓慢生长出来的,是学校精神、教育价值、师生行为准则、校园舆论风尚等的自然结晶;是由学校的历史积淀和人文底蕴烘焙而成的,需要历代校长带领历代师生传承发展的。学校文化建设的目的在学生,关键在教师,应是教师成长和专业发展的文化,学校的历史在教师手中延续,学校的精神、理念和舆论价值等在教师身上流传。学校的文化靠教师承载,更靠教师积淀和发展,塑造教师应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首选。
学校文化是在教育实践中锻造而成的,不光要有理论架构,更要有一套教育实践操作系统,有具体做法、行动案例和实践成效。它不是标签文化,而是课程文化。学校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教育人、培养人、发展人,其核心是能形成代表文化价值、体现文化精神的学校课程。学校文化的灵魂应是学校课程理念和核心育人目标,学校文化的素材应是学校课程资源和学校课程内容,学校文化的表征应是课程实施方式和课程实施过程,学校文化的影响和轨迹应是课程结果和教育成效。
学校文化,不是终结文化,而是过程文化。它不局限和终止于一套文化符号和抽象理论,而追求和着眼于生动的实践和鲜活的案例。学校文化不应凝固下来,也不会封闭起来。学校文化的方向永远指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