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华侨生”钻空
损害教育公平
“对不起,没能早点告诉你,其实200分就能上‘211’大学。”最近,某教育机构的营销广告让很多家长眼前一亮。据《》近日报道,当下,中国普通高校联合招收华侨、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学生入学考试成了“名校捷径”。国内学生不必参加普通高考,而是在机构安排下,获得“华侨生”身份,参加难度较低的“华侨生联考”。
“华侨生”真的能上北大吗?答案是肯定的。据媒体报道,此前风靡国内的“狼爸”萧百佑3个孩子都考上了北大,靠的不仅是棍棒教育,还有华侨生联考。名校诱惑、制度漏洞,以及现实中的“成功个案”,显然刺激了很多国内家长的神经,将“华侨生”视为高考移民的升级版,纷纷投身其中。
据介绍,从1981年开始的华侨生联考制度,当时主要是为了满足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地区公民把子女送回大陆读书的愿望。因为这些人的中文程度较差,课程内容也与大陆不同,所以联考的科目和内容都比较简单。然而,大概从10多年前开始,内地学生通过“华侨生联考”进入名校的现象激增,到现在,随着一些教育中介机构的推波助澜,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市场。
尽管相关部门一再收紧政策,2006年,教育部等部门要求“华侨生”必须取得外国长期或永久居留权,最近4年在国外实际居住2年以上。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钻空子”的家长仍不在少数。
“华侨生”走红,成为很多人绕过高考“独木桥”的捷径,显然会产生多重公平性质疑。一方面,大量国内学生变身“华侨生”,必然会扭曲政策的初衷,从而产生挤出效应,破坏了全国联招的公正性,侵犯了真正华侨考生的正当权益;另一方面,换个马甲、多花几十万元就能上名校,这样的“捷径”,对国内参加普通高考、特别是家境不好的学生而言,也不公平。而容忍大量低分考生曲线进入名校,也会极大地冲击国内高校的教育质量。
因此,有关方面理应郑重对待这一问题,回应社会关切。应该进一步严格“华侨生”资格审查,对于弄虚作假的学生,一经查实,立刻取消资格,必要的时候,还要采取“禁考令”,明确造假者几年内不得参加联考,以严厉的惩治堵住类似的歪门邪道。对于那些大肆炒作的教育机构,也要加以规范,不能继续无视乃至纵容,更不允许教育系统的“内部人”参与其中、浑水摸鱼。
当然,国内高校也该切实负起责任来,不能再随意“放水”。一个学生是不是真的“留学生”,果真很难辨认吗?说到底,高校之所以“睁一眼闭一眼”,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收取高额的学费,以及通过“留学生”数量显示办学的“国际化”而已。
无论如何,“华侨生”问题,关乎教育公平,关乎公共利益,也关系到国家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必须从治国理政的高度妥为应对。任何乱作为、不作为乃至有意纵容的做法都是不可容忍的。
作者:胡印斌
《光明日报》 2017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