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让幼小衔接形成一条教育“链”

网友投稿  2017-04-28 08:08:08  互联网


4月21日,为了推动小学和幼儿园对幼小衔接的协同研究,长三角首届幼小衔接与儿童发展高峰论坛在杭州举行。活动期间,来自长三角地区的教育专家、心理学者,以及域外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如何做好幼小衔接——

让幼小衔接形成一条教育“链”

□ 朱 丹

“现在,市面上有不少培训机构专门开设了幼小衔接暑期班,眼看着身边的家长纷纷替自家孩子报了名,我也开始纠结,到底该不该让我的孩子提前学习小学知识……”在现场,一位与会家长袒露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尽管她希望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但她同时也十分焦虑:“孩子进入小学以后跟不上怎么办?”

与这位面临孩子“幼升小”的家长一样,许多父母都把幼小衔接视作“心头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走入一个认识的误区,即把“幼小衔接”与“提前学习小学知识”画上等号。针对现状,这次论坛不仅为家长们厘清了“什么是幼小衔接”这一基本问题,而且围绕“幼小衔接应该衔接什么”“学校、家庭如何做好衔接”等问题进行了多维度的交流和讨论。

幼小衔接要基于孩子的终身发展

教育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曾经就幼小衔接问题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长达四年的研究,项目调研组通过对儿童入学前半年和入学后半年的连续实验研究发现,40%左右的儿童能够很好地适应小学生活,而剩下60%左右的孩子进入小学后在认知、身心、情感、社会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适应。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幼小衔接并非是阶段性的,而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系主任、博士生导师袁爱玲教授认为,幼小衔接要基于孩子的终身发展,“比如,对任务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独立意识等的培养,不应该只是大班幼儿所要具备的,家长、教师在孩子进入幼儿园开始就应该有目的、有策略地进行渗透”。

“除了意识上的准备,幼小衔接还包括能力准备、习惯准备、知识准备、物质准备以及生理准备。”袁爱玲分析,幼儿园的教育方式以游戏为主,提倡孩子在游戏中体验与学习;而小学则以课堂教学为主,注重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探究、讨论、表达等方式进行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在她看来,在幼小衔接这一过渡阶段中,自理能力的培养、习惯的养成等远比提前学习小学知识来得重要。

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校长、浙江省特级教师俞国娣对此表示赞同:“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小学低段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我更关注孩子对各种事物的好奇心、对未知领域的探究心、对某件事情的专注力以及与同伴沟通、交往合作的能力。这些才是真正的入学准备,而这些恰恰为儿童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事实上,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开始重视入学准备,因为它正在逐渐成为缩小儿童学习机会的差距、提高公平性、实现终身学习的重要策略。”常春藤国际学院校长Oliver Kramer曾在不同国家从事教育工作,他介绍,德国教育也很重视入学准备,在学前教育阶段会安排相应的生活课程让孩子提前适应小学。

在杭州市天水学前教育集团,幼小衔接早已成为大班幼儿的一门必修课。总园长胡嫣举例说:“到了大班最后一个学期,我们会调整幼儿的一日生活细节,向小学作息靠拢,如把大班活动时间从半小时延长至35分钟、午睡时间缩短半小时等。”

家长是幼小衔接最关键的一环

“入学准备包括儿童、学校和家庭三个方面。其中,儿童应具备支持其小学课堂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幼儿园和小学都要提供健康、友好的环境,以支持儿童顺利过渡;家庭成员愿意在儿童经历这个关键的变化时期,为其提供情感上的关爱、鼓励和支持。”胡嫣说,“目前,如何协同家长一起探索科学有效的幼小衔接是最大的难题。”

在现场,来自国内外的专家们一致认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习环境,儿童身体、认知、社会和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父母的支持和响应性的互动,这也是确保儿童以后在校有良好表现的必要条件。“因此,家长需要反思的就是,如何让孩子对小学的学习与生活心之向往。”面对家长们的困惑,杭州市天长小学校长、浙江省特级教师楼朝辉这样建议。一直以来,该校对每年入学的新生和毕业的学生都会进行全面评估,教师们发现,识字量、算数等都不是界定孩子学有所成的主要因素,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儿童在早期发展中培养起来的好奇心、好习惯和社会交往能力。

“家庭对儿童早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小衔接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恰恰就是家长。”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主任朱晓斌以一名普通家长的身份呼吁:“作为家长,我们都希望孩子为进入小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希望他们热爱学习,未来在学业上取得成功。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过早地让孩子的学习‘小学化’,学龄前儿童依然需要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进行‘非正式学习’,这才是科学的、健康的幼小衔接。”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3-12-01/xw_66188.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