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广东探索
“在备战国赛过程中,我将AI机器学习算法等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还掌握了软件开发等先进技术工具的使用方法。”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广州铁职院”)信息工程学院2020级学生江永锋在教师带领下,深入铁路实地调研,创造性地将现代“互联网+”新技术融入铁路巡线领域,研发了智能巡线机器人。依托“铁巡卫士007——铁路智能巡‘线’机器人的开拓者”项目,他们斩获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这是广州铁职院积极探索培养新时代创新型、创造型劳动者的生动体现。“以劳育人”“知行合一”一直是学校培养大国工匠的基本路径与实践经验。
广州铁职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依托劳动教育清单制度,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劳动教育实践项目开展、劳动教育资源整合、劳动教育评价改革等,家校社协同构建“铁职”特色劳动教育育人体系。
以“劳模学长”的力量引领学生成长
“好自豪,火车头上的‘铁甲神医’、全国劳模是我学长!我从他身上汲取了奋斗的力量。”今年9月,广州铁职院学生谢静宜参加了学校举办的“铁职匠心”劳动教育专题系列讲座第七场。讲座邀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汕头机务段首席高级技师茹德玖回校分享。茹德玖用亲切的话语分享了他的职业成长故事。他二十年如一日潜心技改的经历,让谢静宜等学生深刻感受到“劳模学长”的力量。
在劳模事迹的影响下,广州铁职院很多学生主动投身专业性劳动志愿服务事业。“我今年参加了4次地铁志愿服务活动,大家都很积极。”谢静宜说。
在劳动教育育人体系中,对劳模资源的挖掘运用,是学校一大亮点举措。作为行业特色鲜明的职业院校,广州铁职院“精益求精”的校风内涵与工匠精神的实质深度契合。建校49年来,广州铁职院长期深化校企合作,集聚了丰厚的校友劳模、企业专业人才资源。广州铁职院年轻毕业生群体中涌现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丁非、“火车头奖章”获得者吴华创等20余位省级以上劳模,以及大批优秀毕业生典型。学校充分发挥劳模资源优势,系统梳理了19名劳模毕业生的成长经历,汇编出版了《劳模学长的力量》一书,系统开展“铁职匠心”专题教育,吸纳校友劳模、能工巧匠等,共建劳模师资队伍,以“劳模学长”的力量引领学生成长。
对标行业需求,创新育人模式
“对标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高职劳动教育不仅要培育学生基本的劳动技能,还要教会学生掌握使用先进劳动工具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努力培育创新创造的劳动精神。”广州铁职院相关负责人说。
学校围绕普铁、高铁、城际、城轨运输生产全过程,覆盖“车、机、工、电、辆”五大职业技能技术,通过生产劳动、实习实训,“教、学、做”一体化,着力培养学生德技并修、一岗多能,实现“毕业即上岗”。
广州铁职院教师刘志运说:“这些年,随着铁路系统升级转型,铁路行业的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急需富有创造精神的劳动者,而不是按部就班的操作工。”在“铁道车辆动态检测技术”专业课上,他的一句“动态检测对于车轴的检测效率更高”,激起了学生彭丽婷的探究兴趣。她主动查阅文献,并在刘志运的指导下,与同学组成团队,进一步学习动态检测、无损检测等前沿知识,师生共同到产业一线调研,深耕“手持式毛细压力管道缺陷涡流检测仪”创新项目。经过反复调试摸索,他们最终研发出便携式毛细压力管道缺陷涡流检测仪,破解了市面上现有的毛细压力管道缺陷检测仪器探测深度低、检测效率低等难题。凭借该作品,他们斩获第十八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学生组创新创效竞赛全国决赛金奖。该检测设备已在俊合盛(武汉)科技有限公司试用,并与该公司签订100万元的投资意向书。
“创造性劳动是面对人工智能时代挑战的关键办法。”广州铁职院相关负责人说,新时代,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快速转型,急需更多高层次创新人才。
广州铁职院践行“创新每一天”校训,共建“周受钦—周世平”智能集装箱运输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开展技术攻关,通过传、帮、带,传授技艺,大力开展创新性劳动教育。今年10月,广州市总工会“广州工匠学院”落户广州铁职院,“广州市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吴静工作室)”“学校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闫娟工作室)”揭牌,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技能人才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
“劳动教育+双创”,形成育人成果
“竞赛的方式能够促进学生将所学应用到实际项目中,在备赛中学习先进劳动工具使用方法,持续提升创造性劳动的专业能力,并不断挑战自己,培养勇于攻坚克难的劳动精神。”广州铁职院相关负责人强调,学校通过“劳育+双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让学生以竞赛为载体,参与项目攻坚,推动创新性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通过多措并举,学生在竞赛中奋勇争先、表现突出:2022年,在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全国三等奖,在第十七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中荣获1银1铜;2021年,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全国银奖2项、省级1金3银4铜,在第八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优秀奖1项(科技创新专项);2020年,在第十二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2金5银6铜。
强化劳动实践,深化知行合一
国庆“黄金周”假期,铁路迎来旅客出行高峰。广州铁职院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谢雨帆与学校139名学生志愿者奔赴广州南站一线,坚守在咨询台、站台、检票口等岗位,为守护旅客出行安全贡献力量。
“我们长时间站着,一天下来会感觉比较辛苦。但我看到铁路员工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用实际行动诠释爱岗敬业的劳动精神,支撑我连续8天坚持下来。”谢雨帆说,劳动者在平凡的岗位上不平凡的坚守担当,对他影响深刻。
“学校着力培养更多毕业后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劳动岗位的学生。我们结合职业特点,注重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磨炼坚守的责任担当。”广州铁职院相关负责人强调。近年来,学校“三下乡”“家电义修”等劳育品牌优质项目更加出彩,如“信息使者”实践团结合信息技术建设广州市传统古村落村级网站,采用“无人机航拍+720度影像处理技术”打造VR全景导航,补齐大夫田村信息化建设短板,实现乡村“智”理;“新中新”实践团帮助当地农特产品搭上“互联网+”赛道的快车。“筑梦振兴 扶‘瑶’职上”实践团奔赴广东省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大麦山镇“传递助学力量、搭起暖心扶桥”,将资助宣传、家电义修送到瑶族乡村。“法治知行”实践团多次开展反诈防骗主题宣传活动,协力筑牢打击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的“高墙”。这些劳动实践聚焦学生服务奉献意识培养,显著提升了学生运用所学服务社会的能力。
广州铁职院依托地域资源优势,项目引领,专业赋能,探索建立劳动教育清单制度,努力满足学生的普遍性和个性化需求。学校按劳动育人内涵层次、劳动教育模块、劳育实践类型和技能培养梯度,设计了3模块9类型包含49个项目的“菜单式”劳动教育清单。该清单因铁路特色鲜明、职业特点突出、项目类型广泛,入选广东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项目。基于清单的劳动教育工作案例入选广东省第二批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
督导保障,提升劳动教育实效
“劳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家庭、学校、社会、企业在劳动教育中都不可缺位。”广州铁职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构建家校社企四方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模式,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家庭基础作用、社会和企业的支持作用,协同合力推进劳动教育实施,提升育人效果。
学校打造了学生、教师、家长、社区、企业等多主体多维度评价机制。以劳动教育成绩单建设为抓手,客观记录、审核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活动情况,实现劳动教育管理的全过程纪实,学生通过劳动积累学时,认定劳动教育学分。
“我们实习结束时,会提交实习报告,学校会点评,企业也会评价。”广州铁职院铁道运营专业学生司徒振业说,多主体的过程性评价督促他在广州站实习过程中把要认真落实的“规定动作”转化成对自己的标准要求,“一定要做到位,没有做到感觉心里不对劲。”
广州铁职院在163个校内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地域资源和轨道交通行业背景的深厚优势,拓展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建立广州地铁运营四中心等17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劳动教育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
此外,作为广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学校,广州铁职院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共享机制,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发挥轨道交通行业劳动教育资源优势,开设“地铁模拟驾驶”等8门劳动教育课程,为中小学校提供铁路特色劳动教育课程。
(刘永旭 汪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