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校划片,能否破解“择校热”
近日,北京市多个城区接连发布2017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政策,其中“多校划片”成为关键词。这意味着片区对应多所学校,弱化“学区房”“一对一”入学的对应关系。
从划片就近入学派生出的“多校划片”究竟有何内涵、如何操作,能否进一步促进义务教育入学公平,缓解“择校热”?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对此展开调查。
“多校划片”=“摇号入学”?
北京市教委此前提出,今年将实施“单校划片”和“多校划片”相结合的入学方式,扩大参与多校划片的学校数量和比例,并从小升初阶段推广至幼升小阶段。
目前,西城、东城、海淀等多区已出台具体实施办法,或为新购置房屋设定了“截止日期”,之后统一实行多校划片;或提出以房产、落户、居住年限等为关键指标,确定入学优先顺序。
例如,朝阳区规定,以今年6月30日为限,当日之后取得的不动产权证书所对应的实际居住地址,将不再对应一所学校,适龄儿童少年依据该实际居住地址登记入学,将参加所在片区的统筹分配;丰台区规定,逐步实行购置“二手房”的房主子女通过多校划片派位方式入学;西城区规定,符合入学条件的“集体户”适龄儿童,根据学校学位情况,通过多校划片方式在全区范围内派位入学。
有部分家长提出,“多校划片后是否相当于摇号入学?”
对此,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一种误解。“多校划片的实质和操作方式是统筹2所及以上的学位资源,包括优质资源,根据个人需求和志愿进行统一公平分配。对完全符合学校单校划片条件的,政策不变;不完全符合、入学条件不完全具备,应当就近入学的,实施多校划片。”
对于如何保障学区划分透明、电脑派位可信的问题,该负责人介绍,“市级统筹”今年首次被写入北京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意见,从市级层面调控各区的学区划分以及资源配置。2017年起,北京将统一使用市级“小升初”派位系统,各区派位规则和程序将被纳入其中,精准监控每名学生的入学途径。
该负责人说:“以往在执行就近入学过程中,因为学位足够,只要满足户籍所在地的条件,也能保障入学资格。但随着学位逐渐饱和,对户籍、房产、居住年限等因素的要求和审核越发严格。”
“多校划片”的实施效果如何?
记者梳理发现,教育部已连续三年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均衡、群众择校冲动强烈、“学区房”问题突出的地方,稳妥推进多校划片。北京、南京、武汉等地已开始局部探索。
“2014年以来,采取了多校划片的办法,把优质教育资源作为分母,各个片作为分子,按照一定规则较均衡地分到各个片,取得了一定效果。”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表示。
然而对于“多校划片”,一些家长提出了疑虑。“原来单校划片,焦虑是清楚的,好学校或是普通校是确定的。多校划片后,即使购买了优质学校的‘学区房’,也可能被派位到其他一般学校,岂不是更焦虑?”家住北京西城区的程先生告诉记者。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等专家指出,在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地方,实行多校划片,可以增加不在优质学校学区的儿童入学机会。如在北京丰台区,实行幼升小及小升初多校划片,2015年9570名适龄儿童、5425名小学毕业生参加了电脑分配派位,约有67%的适龄儿童、77%小学毕业生进入优质学校就读。
但把优质学校和普通学校放一起“划片”,也可能使未被派位至优质学校的学生利益受损。为此,相关地区在实施多校划片的同时,应加大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如在北京东城区,2014年采取多校划片时,新增初中优质教育学位1690个,比上年增长42.68%。
记者梳理发现,北京在2014年取消“共建”,大力推进划片就近入学,逐渐缓解了小升初“择校热”。2016年,初中就近入学比例达到90.68%。但与此同时,“小升初”的择校动机逐渐向“幼升小”转移,而“幼升小”对户口或房产有明确规定,进而促使家长在教育强区买房、办户口,导致“学区房”价格飙升。北京此番将多校划片拓展至幼升小阶段,旨在为幼升小“择校热”降温。
解决“择校热”还需哪几招?
北京市教委委员冯洪荣表示,让教育按照其自身规律健康发展,要解决好公平与质量两个问题。目前由单校划片拓展到多校划片、布局每个学区都有好学校等举措,意在增进公平。
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委员吴正宪认为,多校划片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机会公平,但导致“择校热”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资源本身发展不均衡,治本之策是缩小地区、城乡、校际差异,全面提升教育水平。
受访专家认为,应进一步优化入学政策,同时兼顾质量提升,增加优质教育资源。
据介绍,北京城六区今年将加大对一般学校的精准扶持,每个城区至少选3所普通校和优质学校合并或集团化办学;两三年内,在城区新增25所优质小学或九年一贯制学校,把辖区内最薄弱的学校并入优质教育集团或与优质校深度联盟。城六区还将启动支持近郊、远郊区办学,帮扶15所薄弱校。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铮认为,“名校办分校”“强校带弱校”模式需建立长效机制。“如果是简单派人,龙头校自己会被掏空、拖垮,还容易产生分散、力量不集中、低水平、重复等问题。”他建议,研发可推广的教育教学模式,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和知识产权保护。
作者:梁天韵 赵琬微
《新华每日电讯》2017年5月1日第4版